守望乡土的沉吟
(2012-09-30 09:20:37)
标签:
鲜知知诗歌《村》诗集八字 |
分类: 我的诗文 |
守望乡土的沉吟
捧读这本诗集,一首首小诗,让你感到有一股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一幅幅亲切的田园小景,给你带来浓郁的诗情画意,让你感叹,让你陶醉,让你久久沉浸在灵慧的意境之中,享受着特有的诗美芬芳。
作者鲜知知,出生在川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家。父亲早丧,是孤苦的母亲一把泥一把泪地将他拉扯大。他虽然也在农村上了六年多学,但他从小就生活在土地和庄稼的收种之中,故对土地、对乡村、对农民有着最真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他的诗里,弥漫着从土地和汗水中散发出来的种种困苦无奈的滋味,同时又对乡土田园产生由衷的赞美和慰藉,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灵之光的流动,构成这本诗集的最大特色。
这本诗集,大部份都是诗人写他对土地的恋情。请看这幅要用心灵去感受的田园风情画:
荷锄人穿过
雨天的菜花地
荷锄人的鞋子
沾满泥土,很重
荷锄人走得有些艰难
荷锄人的另一只手
得不停拨开
总伸来湿他衣裤的花枝
雨天的菜花美
离荷锄人太近
近得
荷锄人不能欣赏
诗人直白地描述了一个在雨天菜花地里荷锄的农民,那情景再平常不过了。但诗人独特的诗心,感悟到由于离得太近,荷锄人不能欣赏“雨天的菜花美”,从而使我们得到一朵诗美的奇葩,让人回味无穷。
上述这种感觉,是美好而轻松的。请看另一种情景:
在地边坐久了
目光就会越过庄稼地
去接触云啦鸟啦什么的
农活是一种实际的事儿
汗水,总是
湿我幻想的翅羽
汗流浃背后
云啦鸟啦什么的,总让我
在地边一坐很久
这又是一幅乡土寻常画,画中只有一个庄稼人,他劳作后坐在地边休息,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连嘴边一管烟杆也没有,只是他的眼睛看到天空的云彩和飞鸟。他看这些,似乎也不很在意,因为是什么样的云和鸟也不很清楚,完全是轻描淡写。但大大不然,诗人笔锋一转:“汗水,总是/湿我幻想的翅羽”。原来,这个庄稼人眼睛里“云啦鸟啦什么的”,引起他许多的幻想,然而,这些幻想都被“汗水”打湿了“翅羽”,不能任意飞翔,只能面对现实,面对土地。但是,“汗水”终究浇不灭庄稼人的“幻想”,所以他“汗流浃背后/云啦鸟啦什么的,总让他/在地边一坐很久”。诗人在这里给我们绘制了一幅“庄稼人沉思图”,给我们带来的是沉重的喟叹和思索。
但是,庄稼人就真的无法幻想,无所追求了么?诗人似乎持否定态度,请解读下面这个庄稼人的心理:
雾让我
看不远前面
也看不远后头
这样也好
我可以一心一意挖地
但禾苗
也许可以看到,因此
雾再大
都遮挡不住他长出新叶
结出果实
诗人在这里借助禾苗这个形象,曲折地映衬出一种深沉的意蕴,那就是:只要脚踏实地,勤奋而执着,就会“长出新叶”,“结出果实”来。这使我们想到,农村历来很困苦,但诗人未被农村的困苦所征服,他从黑夜的云缝中看到了点点星光——诗人是在以此宽慰自己,还是在告慰那许多尚在困苦中的人们呢?
虽然诗人早已离开土地了,但他和广大农民一样,对土地有着最真挚的依恋之情,这从他的许多诗作里都有充分的流露。他有一首《农闲》的小诗,集中地体现了他对土地的这种深情厚谊,也是许多农民对土地的特殊关注和珍惜:
在田边地角
消磨掉边边角角的零碎时间
零碎时间如大小不一的土块
田边地角犁耕不到
耙耙不着
边边角角的地方
把心放不平整
诗人对土地的依恋,转化为对农民、对农村深切的关注,许多诗作表现了这种深层次的关注之情,如一根根琴弦,拨得我们心里久久地颤动,从而发出沉重的共鸣。请看下面这些诗句:
以麦草盖房
以禾杆补篱
以农业中最粗糙最简陋的部份
作为我们的归宿
秋天让我们的气息
香遍世界
无数翅膀在上空浇飞
将阴影投在田野
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长期以来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千百年来,农民常常“用一粒谷/奉献数百粒米”,而又不得不“为了一粒米/放弃数百粒谷”。这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和悲哀啊!
再看农村别一种风情:
……毕竟
男人们带着各自的手艺
从田间的拥挤中走出去了
牵着女人的目光
村子便由女人组成了
由女人的企望组成多雨的村口
男人的路就淋得溜溜滑滑了
但男人终归是男人是岩石一样的男人
终归能从走街窜巷的吆喊声中
摘回一颗颗太阳
晒干女人湿漉漉的眼睛
晒干溜溜滑滑的路
农村青年的向往和现实,是诗人关注的另一个侧面,那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侧面,让我们的灵魂更为震撼,以致于心的深处在隐隐作痛:
在路口迟疑
一棵收集过八面来风的树
暗叹自己
只能以土为根
不敢回忆
土地的力量
翅膀的起飞
留下石子抛起的结局
人往高处走,手臂
树枝般向往天空
天空那样高远
万年以后仍那样高远
不敢回忆
土地的力量
走了多年的路
像磁头扑满风尘
路之歌,通过自己
怎样才重新
动听如泉
不过,这是诗人二十多年前的祈求与哀叹了。现在的农村青年,已是“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但我们现在吟哦这些诗句,仍不免感慨良多,并为农村青年祝福了。
看烦了现在一片凋零的诗坛上那些什么什么派的诗,能读到鲜知知这本真纯而隽永的小诗,真是一件让人格外欣慰的事。鲜知知的诗,语言十分平易朴实,正是从这种平易朴实中显现出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才华。他善于从细微处捕捉诗意,并用平淡如水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他写农民到大城市去打工,到了大城市又产生的那种惶惑:“但大地方/总吃不准方向”。如他在《根》这首小诗里说:“只有泥土”,“才能让根举起旗帜”。再如乡里人家,出门就是肩挑背磨,歇气时常常会拖长声音吆喝一声两声,这是一个人们不会注意的细小情节,但鲜知知注意到了,并从中找到了意味深长的诗情画意:“川北人的瓦房茅屋/就世世代代/蹲在避风处/听”。还有,他写农村打谷子时,女子们先下田割稻,小伙子们后下田打稻,这种时候男女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动荡:“打谷子的小伙子下田时/一脚踩得冒冒失失/稻已割倒/遮不住一田水的动荡”。如此等等,在诗集里俯拾皆是,让你随处都能採撷到诗美的花朵。
今天,人们都把关注放在钱上了;有了钱的人,又大都把关注放在吃喝玩乐上了。我们中国这个诗歌大国,唐诗、宋词、元曲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现今,写诗的人还零零落落有那么几个,但也是有气无力,布不成阵势,造不起声势,形不成气候;而读诗的人呢,则似乎只是写诗人自己。这对于我们这个最早的经典就有《诗经》的文明古国来说,不是最大的悲哀么?!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各色各样的文明社会,无一不有诗歌。特别是作为文明人的精神世界中,如果完全没有了诗歌,则会黯然失色,人得心灵光彩、睿智的灵慧以及美好的情操,就失去了依托,剩下的就只是衣食的需求和各种贪欲的发泄了。这不是最可怕的情景吗?!
所以,人间要好诗。但愿鲜知知的这本诗集,能在我们现今文明的海洋中,击起一些浪花和波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