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没有直接关于“春节老人”的传说故事,但有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定得不准,天时与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配合,农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当时的天子祖乙见到节令紊乱导致民不聊生,也非常忧虑。他就召集百官询问节令失常的原因。节令官阿衡自己也不明白,就随意编了个理由,说是人们得罪了天神;要使节令恢复正常,就得祭拜天神,请求宽恕。祖乙听信了阿衡的话,就亲自率领百官,熏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谕全国百姓设坛祭天。可是折腾了半天,节令还是照样的乱。
当时在定阳山下,有个青年樵夫名叫“万年”。万年平日以打柴采药为生。他看到节令紊乱,庄稼人无法种田,也是急在心里,苦苦寻思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的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万年就带着自制的的日晷仪及水漏壸去进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
,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壸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的研究时令。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直接的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杀掉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抓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
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入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直到今天,人们将阳历称为《万年历》,并在春节时挂上日月寿星图,据说都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温哥华中文图书馆网站)
就这个传说来讲,“万年”是应该被称为中国“春节老人”的;可是,“万年”这个人物名称显然是假托的——那么,万年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武帝决定采纳太史令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改革历法。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从四川来到了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与了改历的工作。落下闳一到长安,便忙着“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大意是:标定东西各方向的准确位置,设立测时的日晷仪,标定夜间测时漏仪的刻度,同时测出天上28星宿之间距离,最后来定月初的时间和月末的时间。)在实测天文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改历方案。与此同时,其他民间天文学家和官方天文学家共20余人都各自有改历方案,一时间莫衷一是,相持不下。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经过仔细比较,落下闳和邓平的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连珠”,大大优于其他17家,遂被采用,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称新历为“太初历”。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官方天文学家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古代的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检验太初历和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合于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近200年(公元前104--公元84年)。
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24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其特点为: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24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之月为闰月,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3.太初历使用的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都比较准确,其28宿赤道距度(赤径差)值,一直沿用了800多年,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吕子方教授的《天数在蜀》一文,见《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第225-226页)。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的两则资料,对“万年”和“落下闳”的情况来简要作一番对比:
万年、落下闳主要情况对照表
项目:
万年
落下闳
活动年代:
很久很久以前
公元前100年前后(即2100多年前)
活动地点:
从民间到皇都
从民间(四川阆中)到京城长安(陕西西安)
人物身份:
樵夫
民间天文学家
主要事件:
创制新历
创制新历
主要成果:
《太阳历》
《太初历》
主要方法:
制晷仪、做漏壶;实测推算;将岁末尾时闰进去
立晷仪,下漏刻;实测推算;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置闰法
春节溯源: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
以孟春正月(寅月)朔为岁首
纪念表彰:
《太阳历》改称《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改年号为太初;侍中之职落下闳辞而不受。
从上表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万年”和“落下闳”的主要情节和事迹都非常的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不是偶然的!
落下闳在《太初历》工作完成后,因他本人淡泊名利,对汉武帝请他担任侍中“辞而不受”,仍回故乡阆中甘做隐士继续研究天文,故历史上对其事迹记载虽散见各处但又大多不详。但是人民群众绝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民间科学家,所以才会有了流传到今天的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万年创建历法说!只是我们今天对这个传说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熟悉、不重视;更少有人探究这个“万年创建历法说”,就是对西汉时期伟大的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永久纪念。
西汉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落下闳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的说法。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落下闳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落下闳是万年创建历法之说中“万年”的原型,因为落下闳,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这个春节节日。
为了纪念落下闳,近年,落下闳的故乡阆中提出尊落下闳为中国的“春节老人”,让全世界过春节的人都记住这位“春节老人”。
如今,一座气势恢宏的“春节老人”落下闳故居“星座苑”已经亮相四川阆中古城,迎来了许多中外游客……
(本文为转载,有部分删改)
更多了解和联系命运分析可去我官网www.lz333.com读咨询须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