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从先秦《日书》中记载的卜居活动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研究风水,就是想借改善生存环境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早期先民的聚居环境,大都选择在背山、面水、向阳之处,这从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或其他古文化遗址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聚落选址,既要取水方便,又要能防水患;既要交通便利,又要有御敌功用;既要藏风聚气,又要采光良好;所以山环、水抱、向阳之处,便成了理想的择居环境。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环境生气特别旺,各种动植物的长势也比其他地方好。风水学家郭璞在其《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样就把风水学的主要目的,界定在“聚气藏风”这个层面上。一个气旺的地方,万物欣欣向荣,人也因受到旺气的作用而兴旺发达。
先秦以后,先民在寻求好的气场的同时,有了对地势、地质、水源、阳光、空气、植被、交通、气运等的进一步认识。《诗·大雅·公刘》中说:“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郭璞《葬经》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从而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为体、以气为用的风水理论。
我国的“易经”是一部专讲阴阳的著作,它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分成阴阳两个方面。“风水学”是从“易经”里派生出来的,所以其核心也离不开阴阳,即研究看得见之事物(有形世界之事物)和看不见之事物(无形世界之事物)对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不单是对人的客体(肉身)而言,也包括了人的主体(元神)。
中国“风水学”有两大流派:形法派和理气派。形法派(峦头派),从看得见、摸得着的阳性层面入手,来阐释环境对人的作用;理气派(理法派),从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层面入手,来描述环境对人的影响。形法派重阳,主张阳中求阴;理气派重阴,主张阴中求阳。(佳论转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