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用中华文化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一)

(2009-04-07 23:46: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观点

如何用中华文化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一)

家长在博客里或电话里和我谈的问题之一,有对于如何教孩子理解中华文化,如何让幼小的孩子能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规范自己行为的问题。这说明家长很重视孩子情感品德的培养,是件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个人的体会是,孩子虽小,只要我们用的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认知水平,能够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再深刻的道理,孩子们也可以理解,并且会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要用心,在讲这些古训之前,自己一定要有准备。如果已经有编好的故事,家长可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家长也可以自己去编。而且在讲的时候,不要灌输,而要边讲边问,启发和引导孩子和我们一起思考,这对于理解和记忆都大有裨益。

“壹嘉伊方程”教材中的“中华文化”部分,也即将在今年上半年出版。(我们会将中华文化的一些内容刊登在博客和网站上)只是出版的书已经把每一个古训或成语用故事固定下来。还不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那样因年龄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讲授的。

下面我就将“壹嘉伊方程”中孩子们学习古训的现实情况摘录几则,给家长以启发,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为了做到能够使不同年龄的儿童,从三岁到小学生都可以理解同一句古训和同一组成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力和知识积累也不同。自然,教学的方法就不能相同。

我们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讲述古文化时,用的是不同的方法。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面对三岁左右的孩子讲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时,我们会摆出三个动物玩具:大象、猴子、小老鼠,开始与小朋友讨论:“他们三个谁最调皮呀?”

“小猴子。”

“小猴子每天早上到幼儿园,见到大象总是要跳到他的头上,揪他的耳朵,拉他的鼻子。可是呢,大象不生气,而是好好地对小猴子说:‘欺负别人的不是好孩子,你是好孩子。是吗?’小猴子又去打小老鼠,小老鼠一下子就哇哇地哭了,跑去告诉老师。

第二天早上,小猴子又跳到大象的头上,揪他的耳朵,拉他的鼻子。可是呢,大象还是不生气,还是好好地对小猴子说:‘欺负别人的不是好孩子,你是好孩子。是吗?’小猴子又去打小老鼠,小老鼠又哇哇地哭了,又跑去告诉老师。

第三天早上,小猴子看见大象,刚想跳到他的头上,大象就说了:‘我知道你以后不会再欺负人了,因为你是好孩子。你要是总欺负人,就再也没有小朋友和你玩了。’小猴子想了想,觉得大象说的有道理,而且逗大象玩没有意思,因为他不生气。于是,又去逗小老鼠,小老鼠还没有被打,就一边哇哇地哭,一边跑去告诉老师。

大家说,他们三个之中,谁最不乖?”

“小猴子。”

“对了,小猴子爱欺负人,我们不要学他,学了他,就没有人和我们玩了。那么,大象和小老鼠相比,谁更好呢?”

“大象。”孩子们自然崇敬不哭的大象。

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地告诉孩子们:“大象是君子,君子不爱生气,还劝不乖的小朋友。小老鼠爱哭,他是小人,我们不学他,学大象。来!和老师一起念;‘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孩子进行的宽容的教育就完成了。

不过,还要加上一句:“后来,小猴子变成了一个好孩子,不再欺负人了。小老鼠也不爱哭了,也不去告状了。他们都变成了君子。”

至此,圆满结束。

2对五岁左右的孩子,我们依然用大象、猴子、小老鼠三个玩具娃娃,来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情节还是一样,但使用的是换位思考的启发式讨论,如:

小猴子去欺负大象和小老鼠时,如果你是大象或者小老鼠,你会怎样做?

如果有人来欺负你,你会怎样做?如果他天天都来打你,你会怎样做……

我们问孩子:“他第三天还来打你,你怎么办?”

“不还手,劝他。”大家回答。

“那么第四天呢?”

“还不还手,还劝他。”回答依然整齐。

“第五天还打呢?”

“还是不还手……”没等孩子们说完,我就斩钉截铁地说:“用力打他,用比他打你的力量还大的力气打他。让他以后再也不想打你。”

孩子们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好象在问:“为什么?”

“因为我们给了他那么多的机会,劝他改正。但是他还不改,我们只好用打来回报他。让他知道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

“那我们打不过他怎么办?”

“打不过他,就好好练自己的本事。要让他记住,以后再不敢打我们。”

再一次叮嘱:“不过我们千万不可以先打人,一定要劝说几次后,再还手。”只是没有对孩子们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已。

经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和讨论,讲清楚君子应该如何,什么是小人的行为。最后引导到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上。

3对小学生讲这条古训时,因为是教材的第一条,孩子们是第一次学,理解得都很吃力。我们先让孩子们从字意上去直接理解,他们的解释真让人啼笑皆非:“一个有学问的老人,躺在那里荡来荡去。小人是个不好的人,常常想去偷东西。”

然后,我们会让孩子们去翻字典,寻找不懂字词时,大多数孩子都集中于“坦”、“荡”、“长”、“戚”四个字上,而其中最难理解的是“荡”。

字典上,“荡”有五种意思的解释,孩子们几乎都选择第四个解释:不受约束,行为不检点。教师就让孩子连起来解释。一连起来“君子不受约束,行为不检点……”就讲不通了,所以被否决。但是一、二、三条也都不对。

“看看第五条解释。”教师引导。

“浅水湖。更不像了!”孩子们说。

“先想想这条古训是形容行为的,还是形容心理的?”

“心理的。”这点,孩子们很认可。

“那么,浅水湖宽吗?湖水平静吗?有风时,水面会起浪吗?心理起浪是什么意思?”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连着问,启发着孩子们。

经过这样的启发、互动讨论。孩子们总结出:“君子的心宽阔坦诚,能包容很多事情,就是大风大浪都能够经受得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