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专升本放学回家,到超市转转,看到有真空包装的灌肠卖。3块多钱一块,也不贵,买了一块回家煎着吃。作为80后,平常上班的午饭都是吃米饭,真是很反感。所以每到周末,自己总要吃点儿面食,毕竟还是北方人,尤其作为北京人,其实周五晚上吃的自己做的炸酱面,一斤面,焯点儿白菜,切根黄瓜丝儿。我和妻风卷残云意犹未尽。
现在在机场这边上班儿,平时也很少回城里,很多打小儿吃惯的吃食儿,这地儿都没有,苦也!一有机会,自己就想法儿学着做。还好现在有成品装的,回家一过油,DIY的比外边吃的庙会上实惠。
先做蒜汁儿:准备四五瓣儿蒜,用刀拍碎放入碗中。撒上适量的盐,用擀面杖捣成蒜泥。先加盐可以避免蒜被捣得飞溅,而且很快成泥。加上半碗水,滴入香油。齐活儿!

妻喜欢吃焦的,切成薄片儿

先烧好饼铛,放入植物油,下入灌肠。煎至起泡儿,翻面再煎,至焦黄色拣出

配上蒜汁儿,开动吧!
中午蒜汁儿剩了不少,倒了怪可(ke,三声,发“咳”音)惜的。看看冰箱里还有些猪前尖儿,得嘞!晚上和了块面,做了几个门丁儿肉饼。蘸着独流老醋和蒜汁,美!最香自家饭,老话儿真是没错!
追根寻源:老北京小吃——灌肠儿(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
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
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
由此,福兴居的灌肠成为定期向清廷奉献的贡品。至于庙会、集市上摊贩卖的灌肠,乃是用淀粉加红曲,团之为肠形,蒸熟成“粉灌肠”。卖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块,于平锅内用次汤油煎焦,盛于碟内
,浇上盐水蒜汁,让顾客用竹签所着吃。是一种平民化的经济小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