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漫游,最令人难忘的是古城里的光岳楼。古城虽然古色古香,但大多建筑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而最高大光岳楼,却是货真价实的古建筑,而且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楼阁建筑。
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是聊城古城中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聊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古老雄伟的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600多年来,光岳楼的主体骨架从未改变过,特别是光岳楼结构层的三层,很多地方保留着元代的建筑风格。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
光岳楼是四向过街式通道,所以它在建筑历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是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典范,可谓“独领风骚”。
游览完光岳楼,这次聊城漫游也告一段落。记得在光岳楼上极目远眺,似乎拨开了历史烟云,望到了一段繁华一时的运河时代。

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

光岳楼最华彩的乐章当属天花板了!那艳丽的彩绘以及精美的雕饰,像极了京剧舞台上那华丽的戏服!

华丽的外表下面,是辉煌的运河时代的文化底蕴!

楼内部中心是一盛开的莲花,好一派和平盛世!

透雕加上色彩鲜艳的彩绘,让光岳楼光鲜无比!

红绿色的搭配,体现了中式传统的审美趣味!

楼中庭上方的自然光源,把色彩华丽的天花与栏杆映射得更加立体,给空间内部带来了圣洁的光芒!

黑漆漆的三楼是主楼的结构层,却看不到一根铁钉,完全是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

光岳楼内部结构是中国传统的卯榫结构

透过西窗俯瞰,方方正正的古城尽收眼底,被秀美的东昌湖环抱,真乃“一湖翡翠千重秀,碧波潋滟荡古城”。极目处,则是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那里就是聊城新城区了。

古城规划的特点就是方方正正,笔直的街道尽头是城门。

绿树掩映下的城门,庄严肃穆!

远处的水城之眼与古城一起构成了美妙的图画

红墙与木格窗交响成了一曲东方古典乐曲

磨得光亮可鉴的石阶,透露了光岳楼的年龄!

光岳楼作为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题匾赋诗,并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