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威海,有一个景点是必去不可的,否则就不算真正到了威海,这个景点就是刘公岛。
5A级风景区刘公岛位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刘公岛海岸线长 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岛东碧海万顷,烟波浩淼,岛西与市区隔海相望。全岛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刘公岛作为山东省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大多人知道这个岛,一般都是从那场驰名中外的甲午战争开始的。
1888年,刘公岛上设电报局、水师学堂、建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1894年,甲午战争就发生在该岛东部海域。如今,它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岛上有甲午海战期间功不可没的北洋水师铁码头和古炮台,有纪念甲午英烈的北洋水师忠魂碑,有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森林公园,有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再现甲午海战壮烈场面的甲午海战馆。
2014年11月25日,一大早就从宾馆赶往旅游码头乘船前往这个著名的小岛。大约经过20分钟,便抵达刘公岛了。登岛后先向东前往参观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而后又到刘公岛博览园里转了一圈,出来后又乘缆车登上了旗顶山炮台,途中领略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的原生态之美,最后从旗顶山徒步返回到码头。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两个半小时)的游览时间,但刘公岛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回味一下这个美丽而充满沧桑感的小岛吧。

游船驶离旅游码头后,在船尾遥望威海市区,那大大的幸福门仿佛在叙述着威海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那曾经为了威海乃至全国人民幸福而沾满血迹的刘公岛,又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呢?

就在快靠近刘公岛的时候,一道长长的码头首先进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铁码头了。铁码头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由道员龚照玙主持设计建造,1891年竣工。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间灌入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涨潮时可停靠万吨轮船。甲午战争后,码头虽然几经维修改造,但基本维持原貌。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建了突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海军所使用。

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历史气息太浓厚了……海岛自然景观和甲午战争历史文化结合的完美让这个岛有了升华。国家5A的分量当然不是吹的了!
走出码头出口,那雄浑的铸铁雕塑,首先让我们肃然起敬于那段难忘的战争岁月!

岛不是想象中那么小,宽阔的街道与建筑,让人眼前一亮。

登岛时映入眼帘的邓世昌石雕,在树木的掩映下,手持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海域上的敌情。

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融刘公岛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于一身,集高新技术与精湛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总投资2.2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博览园内的银杏树在深秋的季节里,绽放着她摄人心魄的艳丽。

中式古典韵味浓郁的博览园的建筑

博览园内与天坛、地坛并称的中华海坛。气势磅礴的海坛之上,56条石雕飞龙盘踞其中,定海神珍巍然耸立。登临中华海坛,使人顿感海疆之辽阔,海洋之博大,海权之重要。

博览园里一代名楼望海楼。望海楼始建于唐代,系登州刺史为迎候武则天东巡所建,名噪一时,后毁于战乱。在原址复建的望海楼,高约九丈,为博览园最高点,分为春福厅、夏禄厅、秋寿厅、冬禧厅四层。

乘缆车可以更全方位地俯视博览园的整体美来

缆车下是著名的刘公岛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园中有60多种植物竞相生长,树木以黑松为主,整个公园荫天蔽日,流翠滴绿,另外还有梅花鹿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其中。秋末冬初的季节里,那黄得发红的树木仿佛当年那些将士的鲜血染就的,渲染着夺目的激情!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国第一个海上公园。公园内苍松翠柏,山花漫烂,植物覆盖率非常高。公园中有一个小型的动物园,乘缆车可以看到很多的梅花鹿。

缆车的终点就是旗顶山顶,也是刘公岛的制高点,海拔1535米,布置24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四门,火力可支援岛上其他炮台,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可封锁威海湾南北海口。

旗顶山炮台沧桑着百余年的历史

告别旗顶山,徒步向码头走去,一路上有许多西洋古典建筑映入眼帘。它们大多是 英租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多以斜坡屋顶为主,都还有一个四方的大烟囱,非常有特色。

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是刘公岛抹不去的沉痛记忆!这是英国海军上将别墅旧址。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刘公岛早已成了今天幸福的岛屿。

返程的船上,回望刘公岛,那凝聚着历史与过往沧桑的建筑,在树木掩映下,也定格在脑海里了。

别了,刘公岛!

铁码头、威海城区、自由飞翔的海鸥,这祥和的景象不就是甲午战争那些将士们渴望的幸福生活吗?!在游记结束前,让我们一起向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将士们鞠个躬吧!刘公岛,一个将美丽与血泪集合在一起的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