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弦歌不绝的千年学府

标签:
岳麓书院书院御书赫曦台湖南 |
分类: 老冯行行摄摄 |
岳麓书院向来享有“千年学府”的美誉。夏末秋初的一天,终于走进这个心驰神往的文化圣地!
书院位于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宋代,各地讲学之风蔚然兴起,当时全国拥有“四大书院”,即: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庐山)书院。缘于年代久远,历史沧桑,后三个书院早已湮没,鲜为人知,而岳麓书院从宋开宝九年起,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更名为高等学堂,中间虽然屋舍毁建相仍,但办学却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已经超过10个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学府。比起世界著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岳麓书院的创建时间和持久办学都是名列前茅。
千余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几度兴衰变迁,直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书院所在的岳麓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在有书院之前就已经有许多文化活动的历史记载。之后书院的建立,无疑更增加了这座名山的文化底蕴,进而让山名扬天下。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即岳麓山的顶峰——云麓峰)。山上古迹甚多,名胜引人;山下、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巍然挺立,饮誉干秋。
书院的第一道门也叫头门,门上悬挂“千年学府”的牌匾,大门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首先让人感受到了博大的文化内涵。站在这圣洁的大门下,我似乎感受到了强大的动力与肩头的压力。
跨进头门,一座有着典雅朴实风格、表达士文化的精神的书院建筑群便逐渐在眼前展开。书院和大自然完美和,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浮华。历经七毁七建,现在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要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分区。书院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轼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的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讲堂厅上,原悬金字木匾,大书“道南正脉”,为清乾隆时所颁发。站在这庄严的讲堂里,陡然升起一股敬意来。
讲堂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