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寄情于物
(2018-01-08 08:24:26)| 分类: 写作三十六法 |
解读
寄情于物,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对“物”的精心描写,有力的表达心中蓄积的情感。情感表达要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回味悠长。从古至今,借物传情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作家们的笔下变得情意绵绵,一朵花、一棵树、一件衣、一支笔、一杯茶、一壶水都能寄托人们的情怀。它与借物抒情的共同点是都是借“物”抒发情感,区别是借物抒情是先有景物,再由景物抒发情感,是触景生情;而寄情于物是情感在先,再将情感寄托在具有象征意义某件物品上。
例文
洞茶(课外阅读)
——毕淑敏
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简析
《洞茶》作者以洞茶为线索,通过初见洞茶、洞茶相伴、误买洞茶、重逢洞茶等曲折的情感历程,回忆并赞美了青年时代青藏高原的一段军旅生活岁月。“洞茶”极具象征意义,意蕴丰富:洞茶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与这洞茶朝夕相伴,洞茶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洞茶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洞茶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洞茶充满了感激之情;洞茶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之情。可见恰当运用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习作
那把摇椅
每次回到那个家,心里总会多一份触动。
那是爷爷奶奶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那个遍布绿荫的小院,不仅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更是爷爷奶奶携手一辈子的爱情的见证。
自从奶奶去世后,再回到这个小院,总发现爷爷会经常对着那把院墙边的摇椅沉思,黄昏下,农家人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后,奶奶总喜欢躺在那把吱呀吱呀响的摇椅上,安安静静的睡上一小会儿。每当这时,爷爷就会步履蹒跚的走过去,给奶奶轻掖一下凌乱的衣角,再继续做着手里的活计。那时的我,年纪尚小,还不理解爷爷奶奶之间的感情,只是觉得,这一幕,暖了我的心。等我长大后,才明白,这就是爱情。
又想起奶奶刚去世的时候,爷爷只是一脸沉寂,每天站在院墙边,静静注视着那把奶奶曾躺过的摇椅。那一刻,依旧是黄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已经走了大半。时光悠悠,夕阳重重,阳光透过了院墙上缠绕纷乱的藤蔓,洒下了斑驳的梦的碎片。转眼望向摇椅,却还是空空荡荡。树影婆娑,在地面上印出了大片大片的灰色。老树还郁郁葱葱,只是那花鸟依旧人已不同。那个下午,我第一次看见爷爷哭得像个孩子一般,心底溢上了一丝悲伤。
现在,爷爷已经接到了儿女们的家中,要让他享受清福。但是,每次他都住不了多久,便嚷着要回家。父亲也曾问过他缘故,他说,他放心不下家中的一切,那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院中的一切。在我看来,他放不下的,是那把摇椅,和那段感情。父亲终坳不过爷爷,把他送回了那个小院。当爷爷再一次用苍老的大手抚上那把破旧的摇椅时,我的内心如同漾出了层层波浪。那份执着的爱,如何不能打动人心!
于是,在我眼中,那把碧绿院墙旁的摇椅,成为了我眼中一道特殊的风景。这道风景,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此景名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练笔
一、“摇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摇椅”象征怎样的生活情境和品质?
二、用“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