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落英缤纷 |
终于有时间认真翻书啦,那一摞寂寞了整个冬天的书集,也该留下双手的温暖了。
第一本,我丝毫没有半点犹豫的选了《周汝昌梦解红楼》。自从十一二岁开始翻看《红楼梦》,直到今天仍旧奉为挚爱。十五岁开始零星接触过一些评论文字,那时对自己的进一步阅读提供了绝对帮助,也越发觉得红楼的妙不可言了。那时甚至天真的想,将来谁要能送我我喜欢的精装《红楼梦》我就嫁给他!十七八岁年少无知的时候曾斗胆写过有关红楼梦的文字,后来越发觉得自己知之甚浅,越发不敢再写了。只是,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看过几个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内容却都几乎一样,是高续写过的120回版本。一直想找一本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版本,一直未果,加上少女时代的梦,这成为内心最大的遗憾。
以前看书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不看序言。这次是本着认真研读的态度,周汝昌老先生又是红学名家,所以作者自序也看得格外认真。不想,这一认真却坏了我最初读它的兴致。心里有了反感的情绪。
一个序言读完,让我看到的,不是扉页上那个看起来谦和高贵的老人,而如同在街角问路时而然碰到一垂暮老人,尽管他态度温和,谦卑有礼,我的疑问还是被他置于一边不管不顾,却一个劲邀我进屋欣赏他多年的荣誉勋章,每一枚勋章,他都会讲出有关它的点点滴滴,更有甚者,或许这些勋章里有他学生时代的三道杠。或许我的言词太过夸张,也从没用过如此恶毒的言语评论任何一个人,何况是一个我非常非常尊敬的学者。或许是对此书给予的期望太大的缘故吧?
不过两天,我终于翻到了此书的最后一页。说实话,对我重读红楼有很多启发和帮助,读到精彩处忍不住搬来原著对照。周老也在书中仔细评说了考证的十大功能:“考证的功能多了,非止一端,大致说来,一是纠缪,二是辨伪,三是决疑,四是息争,五是抉隐,六是阐幽,七是斥妄,八是启智,就是破腐,十是发现!”可见周老考据之功。尽管如此,我心里依旧没有个整体的轮廓感。不知是自己太过愚钝,还是因为此书是随笔的缘故。书中很多论述都蜻蜓点水,你正看到酣畅处,它却戛然而止另起一行了。整篇只看见周老先生严谨仔细的学问,却不见学问的真正作用。更有甚处,前面的篇章里考证了雍正是将康熙遗昭中胤禎的“禎”改为“禛”字,才篡位成功,后面又说道康熙本无遗昭,都是雍正为了篡位而编造的谎言。这样的错误,应该不是严谨的周老该犯的吧?除此而外,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周老的奇怪态度:推崇他或跟他观点一致的人是真知灼见,那些另有看法的人则非常不屑。
我之所以首先选择周老的书,一则是对红楼梦的喜爱,再则就是慕名而观。周老研究红学几十年,取得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就非要同意周老的观点么?我想不尽然。虽然周老的考证也是根据大量的史册资料,千辛万苦得来的,但是,这仍不能说明周老的这些考证没有夹杂自己的主管看法。既然以周老这样的红学专家也避免不了,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每个人的观点自然就有不同之处。其他人提出有别于周老的考证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我有时想,所谓百家争鸣才能有学术上的繁荣,大家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才有助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因为周老的成就而因此以周老的观点为权威。这对真正的红学研究也是很不利的,恐怕也不是周老想要看见的吧?
现在拿起来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望月》,之后再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但愿能带给我更多信息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