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数学教材,其教学内容与前两册内容相比,更加丰富与深奥,其中具体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仔细阅读并研究其教学内容,不难发现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也是本册教学的重点。但是表内乘法应该让学生做到能够会背诵的程度,因此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口算的教学,其中教学内容中还涉及到很多估算,如给出一根线段让学生估算出其有多长等等,换句话说,口算、笔算、估算贯彻本册教材的始终,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应用,对于掌握本册的计算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在进行以后的计算时也受益匪浅。
二、抓好基础,加强口算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于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如一个学生没有掌握3+8=?的口算,那么笔算53+28=?是无法下手的,对于估算也是同样的。其次,口算由于其简洁、便利不需要携带任何工具而能直接算出结果,因此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极其广泛。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质。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九年义务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具体表现为: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一年级学生接触到数后就开始设计了5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口算和现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并使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巩固算法,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
4.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起来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三、理解算理,运用笔算
笔算指借助于纸和笔等进行数学计算,笔算一般是在无法通过口算直接算出结果时进行的一种计算方法。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尤其是允许计算机走入数学课堂),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分的训练、繁杂的题目及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分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对于个位上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合并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前,先进行了不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简单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四、适当注意估算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所能购到的货物数量等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义务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在长度单位中要求学生根据对厘米、米的单位概念的掌握,估算一根绳的长度等;能够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
五、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因此在计算教学时必须沟通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联系。就拿本册教材中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来说,本单元的教材虽然只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笔算和口算,但是他们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的,不论是笔算还是口算,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去处理笔算和估算,要把他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特别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练习中鼓励学生利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计算,并利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都相同的客观事实让学生实际感受到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其次,在计算过程中特别是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都需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可以从各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但各位有进位时,笔算从十位算起比较麻烦。)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其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另外,在估算教学中通过把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看成整十数后再口算的过程,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估算离不开口算,从而进一步促进估算和口算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