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小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问题--读立夏的《英雄》有感

(2009-11-28 10:07:01)
标签:

《英雄》

《百花园》

小小说选刊

结构形式

郑州

杂谈

分类: 写作读书随感

      在小小说的百花园里,现在已是姹紫嫣红的局面,这与河南郑州的《百花园》杂志有关,与《小小说选刊》有关,当然更与河南的杨晓敏有关。我没有见过杨老师,只知道他是小小说世界的“大哥大”人物,不是创作上的辉煌,而是甘做人梯的伟大。

    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小小说一定要有好的内容,好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着的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说需要新颖的形式,新颖的结构,欧亨利以出乎意料的结尾而享有“微型小说教父”的巨大声誉!特别是他的《麦琪的礼物》一直让世人所啧啧称道!现在已经选入人教版的九年级语文课本了,成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范例。

    我认为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应该是“图文并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自然,是和谐,就如大自然的天籁!纵观世界上被人传诵的小小说作品,无一不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哪位作家,凡是单单去追求内容或形式的,都不会取得圆满的成功,都会使自己的作品浮现出一种缺憾的色彩。

    我是在博友在线聊天中认识立夏的,知道她是浙江舟山的一位作家,据她说,她连省里的作家协会还没有加入呢。这样看来,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不见得就必须是什么什么级别的协会就能做得到的。她的小小说《英雄》在《新课程报》发表,后被郑州的《小小说选刊》选中,特别是被《读者》和《青年文摘彩版》、《中外文摘》等杂志选用后,反映很好。

    读罢《英雄》,让我欲罢不能。想说点什么的想法,一直占据着我的大脑中枢神经,耽误了工作,影响了休息。觉得自己这个小小说的门外汉(注:还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在郑州的《百花园》上写过几篇作品点评,三五百字的一家之言,自然是人微言轻的!)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什么新意的,反正是自己的博客,希望能称得上大家的小小说理论家们不要口诛笔伐呀!

    《英雄》的结构很简洁,很朴实,简单的几个镜头,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突然之间,我发现,《英雄》的结构形式和主人公本人朴实无华的英雄情怀多么吻合。小说用一对母女的眼光打量着眼前这位“英雄”,时代的不同,对英雄的认同也迥然天地。我们这个时代是淡漠英雄的时代吗?还是我们这个时代处处都在呼唤英雄呢?从《英雄》的闻名,让我们感觉到了社会的良知,感觉到了杂志报纸编辑人员灵魂深处对英雄的认可。那么多的读者也同样呼唤英雄的归来。

    难怪《英雄》如此声名鹊起,因为作者有一颗同情英雄的心,英雄理应受到社会公正的待遇,但我们的英雄常常被人们所淡忘,尤其是被现在的青年所漠视,是教育的失败还是人性良知的泯灭?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是传言有些烈士陵园的墓碑上被一些学生污染吗?不是传言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傻子行为吗?假若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了正义,我们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

    不是理论家写的感想自然是东拉西扯了,关于小小说内容和形式的争论,我想《英雄》已经给予了很明白的诠释,那就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了好的内容,结构形式也就随之自然出现。一篇好的小小说应该是“图文并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自然,是和谐,就如大自然的天籁!在这里,我祝贺立夏,你的善良和淡泊,让你发现了小小说的秘密: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

 

立夏的小小说《英雄》附后:

    雄(小小说)

浙江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日的窗前
后一篇:那盆吊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