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青诗歌《手推车》解读(此文已投向《名作欣赏》,不再转载)

(2006-11-19 22:35:56)
分类: 引体向上
忧郁的抒情者、触发性视象、宏大抒情场域                                         

   其实看到“手推车”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似乎就拥有了某种历史的想象。
   继续读下去,有两个独特的符号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辙迹”。因为我发觉手推车在推行时留下的痕迹和发出的声音在这里发生了变形,“使阴暗的天穹痉挛”极言声音之响,而“刻画”和“深深”则表明痕迹之重。显然,它们都被夸大了。为什么被夸大了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诗人在这个符号里灌注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读到结尾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就是“北国人民的悲哀”。
   于是,我有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个符号能够被灌注这样一种情感?换言之,“尖音”、“辙迹”与“北国人民的悲哀”之间有什么关联?要解释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应该把这两个符号放回诗中。显然,这两个符号都是手推车的一部分,而手推车则行进在一个巨大的场域里,换一个角度来看,正是手推车不断地行进才延伸出这样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在诗中其实就是“北国”,它由“黄河流过的地域”、“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这一个山脚那一个山脚”、“贫穷的小村与小村”、“灰黄土层上”、“广阔与荒漠”、“这一条路那一条路”组成。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这个巨大场域的特点,从“枯干了的”、“孤寂”、“贫穷的”、“灰黄”这三个形容词以及“荒漠”这个名词中不难感受到场域的破败、落后和苍凉。那么,我可以认为这个场域对于特定主体是具有一定召唤力的,它召唤着同情和忧患,所以这个场域也就成了抒情场域。
   然后再来看看手推车的特征是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该把手推车放进上述的抒情场域即“北国”中考察。从“唯一的轮子”、“单独的轮子”中,可以知道手推车即独轮车。在特定的主体看来,独轮车显然已经是一种落后的人力型运输工具了。再把这辆手推车放回“北国”这个巨大的抒情场域,它其实是北国的一个典型缩影。这一缩影对于特定主体是具有一定触发性的,我把它称作触发性视象。
   下面把上文的符号、抒情场域、触发性视象三者放在一起考察。手推车和北国一起构成贫穷落后的整体世界,那么这“尖音”就可以理解为来自贫穷世界的痛苦呻吟,而“辙迹”则可以理解为苦难的烙印。这呻吟和烙印随着抒情场域的不断扩大而变得更加响亮和密集。“彻响”、“交织”即是体现。因此,这两个符号才能被灌注“北国人民的悲哀”。也可以认为这两个符号就是悲哀的象征。
   那么这种“悲哀”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贫穷落后吗,贫穷落后当然是一种悲哀,但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在里面呢?
   (此处有大段省略)
   我在上文屡次提到的“特定主体”其实指的是情感活跃的诗人。显然,艾青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把历史的触角伸向1910年到1914年和1932年7月12日到 1935年10月那样两个时期,在想象中重现艾青幼时寄养大堰河家的贫苦日子和青年时期3年牢狱的艰难岁月。通过触摸这两段历史,我们才能明白原来艾青的内心深处也是充满忧郁和悲哀的。所以,这首诗中的悲哀、忧郁和迷惘不仅仅是北国人民的,也是艾青自己的。他和底层民众发生了情感的共鸣(这一点在《大堰河》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这种共鸣天然铸就了艾青诗歌中最宝贵的真诚。他无愧于“人民诗人”的称号。
   诗中还有一句“在冰雪凝霜的日子”。应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暗示了诗歌中的季节——寒冬,自然环境具有渲染功能,寒冬无疑加重了诗中的悲哀。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象征一种历史环境,它指涉了北国人民所生活的那样一个严峻的时代。所以诗歌当中的“悲哀”又多了一层时代的寓意。艾青的名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中的“雪”和“寒冷”实际上也象征了严峻的时代环境。
   我在上文还提到过一个词“灌注”,情感既然有灌注,那么也应该有触发,有蔓延,有高潮。下面我想结合诗歌第二节对诗人的情感轨迹做一个描绘:
   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艾青来到北方,当他看到作为触发性视象的“手推车”时,内心世界受到触动,于是情感被点燃,并开始了在“辙迹”里的灌注,随后诗人超越了朴素的观看进入想象空间,用“刻画”这一颇具力度的动词对这种灌注进行了放纵,留下“深深”的印记。于是“辙迹”发生了变形,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视象,而是转换成了意象,即“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手推车”不断前行,空间型视象纷纷出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出现):“广阔与荒漠”、“这一条路”、“那一条路”。在这个宏大的抒情场域的召唤下,这种情感与之拥抱,从而挣脱了“手推车”这一意象,也挣脱了诗人个体的躯壳,蔓延至整个“北国”,最终冲决而出,达到高潮:激荡的情感化成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样抽象的言语,这其中饱含了诗人深深的同情和忧郁。同样道理,对于那一声“尖音”也是如此,只不过视象置换成了音符,观看变成了聆听。
   这一轨迹中有这样三个关键词:抒情主体、触发性视象、抒情场域。
   下面我用表格列举四首包含这样三个关键词的诗歌,看看这三个元素具有什么特点。
   (此处有大段省略)
   最后,从关于“手推车”的历史想象中挣脱出来,我想问:这首诗歌是否也能带给我们某种现实的启示呢?

附《手推车》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孤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贾樟柯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