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有一座世界闻名的“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蓝色清真寺(又称: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的得名来自其内壁以两万多块蓝色调的彩釉瓷砖嵌饰, 它的巨大的穹顶和6根宣礼塔是蓝色清真寺的标志,据说只有回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

蓝色清真寺建于17世纪初,三十多座圆顶层层升高向中央最大的圆顶聚拢,庞大而优雅。

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四百多年来历经数次地震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光线穿过花窗,呈圆形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起舞,像是个虚幻的空间。

支撑大圆顶的四根大理石柱直径有5米
靠大石柱盘腿而坐,感受神圣的气氛。

寺内铺着埃塞俄比亚赠送的地毯,人们需脱鞋进入殿堂,团友们干脆和地毯亲密接触。
光线透过正中央圆顶的两百六十扇窗户撒下,金蓝交灿,奇幻迷离。
寺内的阿拉伯书写艺术也是特点之一
庭院里的拱廊

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且精美绝伦的教堂;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非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经伊斯兰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师锡南精心打造,使得经历了十字军东征破坏的圣索非亚教堂重新恢复了生机。1932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大教堂改成博物馆。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伟和庄严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来者面前,震人心魄。站在巨大的穹顶下,仰头望去,好似茫茫苍穹笼罩人间。
教堂墙壁上悬挂着6个直径约10米的大圆盘,绘以阿拉伯文字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据说是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征。

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

古老墙壁上的精美雕刻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曾经战争,而如今,两者又奇迹般地融为一体,成为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宗教博物馆。

教堂里的镶嵌画展示了拜占庭文化,它保留了圣婴、圣母,基督、施洗约翰、东方博士等形象。
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是大教堂的艺术瑰宝


精美的大理石柱
左边过道上有一被称作“圣玛利亚的手印”的矩形大理石石柱,也叫“哭泣的石柱”,石柱上有一个拇指大小的凹洞,据说将大拇指插入凹洞,另外四指在平面旋转360度,就可万事如意,经过的游人都来转一下,保护立柱的铜板已被磨损不少。

金灿灿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向后世昭示着这一宗教圣地历经易主,饱经风霜的过去。
大教堂的院落让人感受到它的沧桑和宏伟

散落在院落中的古迹

十二只羔羊浮雕代表耶稣的十二个门徒,现已破碎。
我们还参观了耶雷巴坦地下水宫,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房子,可就从这儿进入到地下水宫。

地下水宫是其周围地区的主要蓄水池,在伊斯坦布尔有好几处,耶雷巴坦地下水宫只是其中之一。

地下水宫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的废墟上建成,储水量达十万吨,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他们的地宫是为活人服务,中国的地宫多是冥宫,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水宫里有两座美杜莎(希腊神话里的蛇发恐怖女妖)头像石柱础,一座是侧面的,一座是倒置的。


在汽车上拍的瓦林斯高架渠,它是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开始修建,直到瓦林斯国王时期的378年才完工。据说水是从市区北边的贝尔格莱德的深林引出,注入地下水宫。

街头小卖

土耳其的学生向我们热情招手
留住欢笑
少见多怪——原来是垃圾箱啊!

蓝色清真寺西侧是罗马大竞技场遗址,现在是跑马场,自南向北有三根立柱。南面的叫狄奥多西一世方尖碑,是罗马皇帝从埃及卡尔纳克神庙运来。

中间是蛇之柱,在君士坦丁一世时期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运来,途中折断。

北面碎石堆积的方尖碑据说是君士坦丁七世建造。

左侧绿顶八角形建筑为德国之泉,是德皇威廉二世赠送。右侧为苏丹艾哈迈德一世陵墓。

宣礼塔高耸,宣礼声阵阵、、、 这个曾经是古代三大帝国的古都令人流连难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