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它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有许多青史留名的人物,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丛台位于邯郸市内,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亦称“武灵丛台”。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他发现赵国将士穿宽袖长袍,乘战车作战,行动不便,而胡人紧衣短袖,利箭快马,行动灵敏,就力排众议,推行“胡服骑射”,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座丛台,就是赵武灵王为休息娱乐和观看操练兵马而兴建的。

学步桥——《庄子.秋水篇》记载:战国时,燕国寿陵少年闻邯郸人步伐优美,不远千里来邯郸学步,但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优美步伐,反而连自己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于是就有了成语“邯郸学步”。
现学步桥桥身长30米,宽8米,为拱券式石桥。桥中部外侧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上栏杆左右各19根,柱上雕刻石狮等兽,桥头立有寿陵少年邯郸学步雕像。
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明万历年间(161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

回车巷——相传战国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
七雄争霸,秦国最强,常扰赵境,蔺相如奉命携和氏璧入秦,当面揭露秦昭襄王的阴谋并巧计“完璧归赵”,因为国争誉立功,被列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见面时总要给他难堪。蔺相如为顾全国家大局,对廉颇处处退让。一日,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狭窄无法相让,相如便主动退入小巷,请廉颇先行。后来廉颇明白了蔺相如让他的道理,十分感动,便背着荆条到相府门前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这也就有了为后世广为传颂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只是当初的幽静小巷已变样啦)
兰陵王陵。兰陵王高肃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因其面貌清秀,每当两军交战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人。因战功显赫而招到当时的皇帝(其堂弟高纬)的忌恨,终被赐死。

兰陵王陵和塑像

左图为兰陵王墓碑碑亭。
北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背负着兰陵王墓碑的龟趺却依然忠实地匍伏在当年的地平上(从碑亭入口即可看出碑亭外的地平高于碑亭内的地平),这是否显示它也有着和墓主人一样的忠心。
当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王急派各地将士来解围,高肃亲率五百精骑,冲入周军重围,直抵城下,与城内守军心协力夹攻,大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兰陵王的将士们为歌颂他的战绩,集体创作了歌颂其英勇善战的乐曲《兰陵王入阵曲》。该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
“黄粱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黄粱梦镇,该祠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而建的,是个以梦为载体的文化景区。
故事说的是在唐开元年间,道士吕翁成仙后,化作长者云游天下,在邯郸的一家客店里,他遇见了一个骑着青驹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卢生向吕翁讲述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的境遇,谈着谈着昏昏欲睡,吕翁见状从行囊里取出一个两端有窍的青瓷瓷枕递给他,说:“你先睡一觉吧”。卢生一枕上瓷枕,便很快进入梦乡。他梦见自己考中进士,连连升官,但又几经浮沉,几次遭受诬陷,亏得皇帝为他平反冤狱,后又出将入相,封为燕国公,娶了美丽的妻子,全家享尽荣华富贵,高寿81岁久病不治而亡。梦到这里卢生猛地醒来,只见店主人正在煮黄梁米饭,卢生惊讶不已,吕翁却笑眯眯地对他说:“人生之道,不就是一场梦吗?”。成语“黄粱美梦”就出于此啦。
来到黄梁美梦吕仙祠时恰逢庙会,河南一家剧团在这儿演出“狸猫换太子”,四方乡民都来看戏,好不热闹。我也停下自行车欣赏了起来,演得真不错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