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署坐落于南阳市民主街(府署通常称为府衙或知府衙门),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近200任知府,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府衙大门是府衙建筑等级的像征,大门用黑底锡环,表明南阳知府是个四品官。黑底金字的抱柱联为:看阶前草绿芳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柱旁置有鸣冤鼓一面。
穿过大门是仪门,即礼仪之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官客的地方,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

穿过仪门,高大威严的府衙大堂矗立面前。南阳府衙大堂称“公廉堂”,匾额“公廉”是清代咸丰四年南阳知府顾嘉衡所书,这两个字是为官者的标准。曾在南阳为官的金朝诗人元好问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大堂上还有副对联集中反映了“公廉”的道德含义: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绕口令一样的对联,添上标点就好理解了(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大意是说为官者不可贪名贪利贪财,要节俭养廉,知行合一。
背景画上方匾额“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庄重威严,关于“明镜高悬”还有一段历史典故,以前叫“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得到一面铜镜,有着奇异的功能,用这面镜子去照文武百官,可透五脏六腑,知道谁奸谁忠,因此,那些贪官污吏最怕这面镜子,明朝以后,大堂上方的匾额改称为“明镜高悬”,对官员是一种警示,对百姓则是一种安抚,匾额两面的对联也表明了同样的意义: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看到衙门这些陈设,耳边就会回响起极具威慑力的“威武”之声。其实对古代衙门的印象,基本上都来自影视剧 ,这回也实地见识一下。

大堂与六房是府衙内最大的院落,东侧为吏、户、礼三房,称为文三房,西侧为兵、刑、工三房,称为武三房,这六房分别对应朝廷的六部,是府衙的主要办事机构。

大堂后为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也是一种礼仪之门。透过寅恭门可看到二堂莲花水彩画,表示要象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三堂也称官邸,是知府大人处理内务,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机密事件的地方。匾额“燕思堂”表明这里是燕居憩息、详思熟虑之处。


进三堂要经过内宅门,门上有一幅知府们用来自我约束和反省的门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
府衙森森,还有刑房、斩首西门...它是我国古代府级衙署建筑中的历史标本,也是古城两千余年的官场缩影。当年的南阳“一把手”们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已湮没在岁月深处,但曾经孜孜以求的执政目标和为官准则,至今仍高挂大堂和门旁。一座老府衙,也可给现在的行政者们许多启发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