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索引
思與言據中國知網、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學位論文系統整理
序號 題名 作者姓名 導師 學位授予年度
1 西元前3世紀—西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的演變
馮世明 章義和 2011
2 阿富汗戰爭:蘇聯高層決策研究(1979-1989年)
李曉亮 沈志華
2011
3 城市之聲 林存秀 薑進
2011
4 上海精武體育會體育現代化研究(1910-1937)
胡玉姣 李蓓蓓
2011
5 晚清的歷史意識與烏托邦意識 成慶
許紀霖
2011
6 從女明星到人民演員萬笑男 薑進
2011
7 1950年代的塘村婦女李斌 薑進
2011
8 明清浙江賦役裏甲制度研究 侯鵬
王家範
2011
9 經、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 吳超
路新生
2011
10 縣誌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誌》研究
李曉方 錢杭
2011
11 納粹德國的農業政策研究 陳暘 鄭寅達
2011
12 二十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約翰尼斯堡的黑人社會生活研究
尚宇晨 沐濤 2011
13 古代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研究 劉雪飛
沈堅
2011
14 印度與東非國家關係研究(1964-2000)
杜英 沐濤
2011
15 古希臘民族形成研究吳素梅 沈堅
2011
16 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卓立 胡逢祥
2011
17 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
孫旭紅 王東
2011
18 抗戰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 于文善 胡逢祥
2011
19 領袖著作與意識形態:孫中山著作的出版與傳播研究(1919—1949)
何建國 周武 2011
20 體育政治化歷史考察劉桂海 李宏圖
2011
21 新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1949—1954)
刁含勇 楊奎松
2011
22 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 常倩
章義和
2011
23 南京國民政府中央信託局研究(1935-1937)
謝永棟 李學昌
2011
24 民國時期租棧制度在蘇南的動作 邱建立
李學昌
2011
25 上海兒童日常生活中的歷史(1927-1937)
劉媛 忻平 2010
26 世俗時代的意義探詢段煉 許紀霖
2010
27 1943年上海浦東區清潔糾紛研究 徐峰 李蓓蓓
2010
28 魏晉南北朝九卿研究劉嘯 牟發松
2010
29 美國—北越巴黎談判與越南戰爭的終結(1969-1975)
邵笑 餘偉民
2010
30 明清歇家研究 胡鐵球王家範
2010
31 近三十年來的美國清史研究:以新清史為線索
党為 朱政惠
2010
32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 李同樂
陳江
2010
33 關內移民與松花江流域的城鎮近代化
楊松濤 李蓓蓓
2010
34 塞西爾·羅得斯殖民事業研究 汪津生
沐濤
2010
35 歷史、證據與想像張小忠 張根華
2010
36 走向大衛營之路樊百玉 沈志華
2010
37 由“尊德性”而“道問學” 楊華
路新生
2010
38 納粹德國“企業共同體”勞資關係模式研究
鄧白樺 鄭寅達
2009
39 兩漢魏晉南北朝天子政務秘書系統的變遷
李浩 莊輝明
2009
40 唐代士子教育資源研究宋社洪 牟發松
2009
41 論宋代基層勢力與基層社會控制 康武剛
陳江
2009
42 美國與剛果危機(1960-1963)
王延慶 沈志華;陳兼
2009
43 美國在第一次柏林危機中的決策研究
楊捷 鄭寅達
2009
44 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 朱慈恩
張耕華
2009
45 1971年南亞危機與美巴關係 張威
餘偉民
2009
46 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決策、實施與影響
沈喜彭 沐濤
2009
47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思想研究 王江濤
童世駿
2009
48 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唐小兵 許紀霖
2009
49 工業化時期的英國小城鎮研究 李明超
金志霖
2009
50 影像、性別與革命意識形態
徐大慰 薑進
2009
51 明代貨幣與貨幣流通黃阿明 王家範
2008
52 明清青海商品經濟與市場體系研究 董倩
王家範
2008
53 蘇聯、阿富汗、美國:1979—1989年三國四方在阿富汗地區的一場博弈
李瓊 鄭寅達
2008
54 紅旗下的十字架劉建平 楊奎松
2008
55 多元論下的本真性理想馬慶 童世駿
2008
56 從聯俄拒日到聯盟日英孫昉 易惠莉
2008
57 王莽理想政治研究陳忠鋒 錢杭
2008
58 南朝中外軍研究 汪奎莊輝明
2008
59 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為中心
陳豔玲 牟發松
2008
60 威廉·埃勒裏·強尼與人道主義改革運動研究
許靜 李宏圖
2008
61 英國早期城市化研究趙煦 金志霖
2008
62 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民族社會演進研究
宋曉梅 沈堅
2008
63 魏晉南北朝史學探微唐燮軍 王東
2008
64 歷史事實的結構王興斌 王東
2008
65 晚清法制變革的歷史考察 夏邦 王家範
2008
66 美國對約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
程皖 沐濤 2008
67 重建社會重心:戰後自由知識份子群體研究(1945-1949)
鄭志峰 許紀霖
2008
68 冷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
王昊 餘偉民
2008
69 近代中國外交史學研究朱梅光 鄔國義
2008
70 從“人民民主”到“准史達林體制”的建立
呂雪峰 沈志華
2008
71 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知識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
羅珍 朱政惠
2008
72 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處理德國戰爭賠償問題的政策演變
苑爽 鄭寅達
2008
73 普法戰爭與厄内斯特·勒南的民族主義思想
黎英亮 李宏圖
2008
74 後民族主義的歐洲觀:哈貝馬斯及其批評者
馬珂 童世駿;Michel Senellart
2008
75 馬爾庫塞與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
鄭春生 童世駿 2008
76 中共黨史研究的新文獻與新視域(1978-2008)
衡朝陽 胡逢祥 2008
77 南京國民政府“郵政儲金匯業局”研究(1930-1937) 賈秀堂 李學昌
2008
78 江浙地區的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
蔣國宏 李學昌
2008
79 江蘇省土地整理研究:1928-1936年
程郁華 李學昌 2008
80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由來及其職能的演變(1947-1991)
梁志 餘偉民
2008
81 漢唐漕運與軍事張曉東 章義和
2008
82 透過“竹幕”看中國張民軍 沈志華
2007
83 近三十年儒學發展思潮研究 夏雪
盛邦和
2007
84 莫理循的中國觀(1897-1911)
戴銀鳳 易惠莉
2007
85 清軍江南大營研究(1853—1860)
紀振奇 謝俊美
2007
86 漢唐官學學禮研究蓋金偉 牟發松
2007
87 魏晉南北朝考課制度研究 王東洋
牟發松
2007
88 清代吳派學術研究王應憲 路新生
2007
89 衝突到穩定 陳光忻平
2007
90 變俗與變政 艾萍忻平
2007
91 美國早期傳教士中國觀和中國學研究 馬少甫 朱政惠
2007
92 巴黎城市發展與保護史論 鄒耀勇
王斯德
2007
93 英國婦女社會政治同盟參政運動研究
王赳 李宏圖
2007
94 李承晚政權與美韓同盟陳波 餘偉民
2007
95 赫茨爾及其政治猶太複國主義研究 陳曦
沐濤
2007
96 1949—1972:中美對峙時期的美國中國學
吳原元 朱政惠
2007
97 1969—1972年中美緩和進程研究
王成至 陳兼
2007
98 自由與共和國的創建盧少鵬 沈堅
2007
99 共同善中的自由:湯瑪斯·希爾·格林自由民主思想研究
鄧振軍 李宏圖
2007
100 出走—顧准及其思想研究 蔣賢斌
許紀霖
2007
101 全球化時代國際體系的演變與轉型
夏立平 餘偉民
2007
102 “商業社會”的建構楊芳 李宏圖
2007
103 葛洪《抱樸子外篇》研究 武鋒 章義和
2007
104 上海廣播與社會生活互動機制研究(1927—1937)
汪英 忻平
2007
105 明清蘇松地區民間信仰研究 王健 錢杭
2007
106 辛亥革命與城市公共空間 瞿駿 許紀霖
2007
107 長江三角洲棉業外貿及其影響(1912—1936)
於新娟 李學昌
2007
108 冷戰時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發展(1945-1973)
谷雪梅 餘偉民
2007
109 挑戰與反擊:中蘇經濟攻勢與艾森豪政府對外經濟援助政策的轉變
姚昱 沈志華
2007
110 美國情報部門對中國軍事的評估(1947—1976)
詹欣 餘偉民
2007
111 德國勞資關係演進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業代表會法》的發生史研究
孟鐘捷 鄭寅達
2006
112 晚清溫州權力關係格局透視 李世眾
王家範 2006
113 東漢魏晉南北朝士風研究 李磊 牟發松
2006
114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婦女生存狀況與婦女運動研究
周莉萍 王斯德
2006
115 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
魏煒 王斯德
2006
116 詹森時期的美國對台政策 雙驚華 陳兼
2006
117 冷戰時期駐日美軍與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孔晨旭 餘偉民 2006
118 自由與公共道德盛文沁 李宏圖
2006
119 從非單位到單位楊麗萍 忻平
2006
120 約瑟夫·德·梅斯特反啟蒙思想中的野蠻與文明
張智 李宏圖
2006
121 中美大使級會談研究(1955-1958年)
李春玲 陳兼
2006
122 十八世紀英國城市公共性研究 王峰苓
李宏圖
2006
123 甘迺迪政府的“中國觀”與對華政策
張屹峰 陳兼
2006
124 無錫國專與現代國學教育 吳湉南
胡逢祥
2006
125 林登·詹森和“偉大社會”改革研究 王慶安 王斯德
2006
126 東亞現代化研究的經濟文化史觀 孟凡東
盛邦和
2006
127 長江三角洲的米糧貿易 田錫全 李學昌
2006
128 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周保明 王家範
2006
129 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及在中國的反響研究
梁民愫 朱政惠
2006
130 增長與人本:現代桂林城市發展研究 駱方金 劉學照
2005
131 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 朱貽強 王家範
2005
132 論中華文明圈的內發性發展史觀 翟意安
盛邦和
2005
133 軍閥政治與民國社會(1916—1928年)
張欣 謝俊美
2005
134 冷戰時期聯邦德國在北約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劉芝平 鄭寅達
2005
135 漢唐皇帝宗廟制度研究 郭善兵 謝維揚
2005
136 近代中醫廢存之爭研究 郝先中 忻平
2005
137 困厄中的抉擇田玉洪 謝俊美
2005
138 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
周霞 鄔國義
2005
139 東亞發展觀研究何愛國 盛邦和
2005
140 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吳忠良 胡逢祥
2005
141 澳大利亞中國學研究胡再德 朱政惠
2005
142 為何星火難以燎原劉疆 鄭寅達
2005
143 失範與重構 李巨瀾忻平
2005 641
1
144 現代化與中國大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研究
邱國盛 忻平
2005
145 庚子事變中被殺五大臣研究 陸玉芹
謝俊美
2005
146 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
樓嘉軍 忻平
2004
147 朱謙之學術研究張國義 盛邦和
2004 360
5
148 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 修彩波
鄔國義
2004
149 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 彭華 謝維揚
2004
150 在“公平施政”的旗幟下——杜魯門政府內政研究
陳建平 王斯德
2004 151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研究
郭永勝 王斯德 2004
152 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
朱發建 朱政惠 2004
153 美國對韓國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
劉洪豐 鄭寅達
2004
154 學與政 王剛謝維揚
2004
155 “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龔詠梅 朱政惠
2004
156 經濟與社會:明清贛南社會經濟的動態考察
於少海 王家範
2004
157 山西票號研究李永福 謝俊美
2004
158 近代工業社會合理性的理論支撐——斯賓塞社會進化思想研究
潘德重 李宏圖
2004
159 美國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歷史演變研究
朱全紅 餘志森
2004
160 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1949)
鄭先興 胡逢祥
2004
161 走向“文明” 周保巍 李宏圖
2004
162 美國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進之研究
彭永春 餘志森
2004
163 1945—1948年蘇聯在北朝鮮的政策實踐研究
劉英 餘偉民
2004
164 鍍金時代的美國報業研究韓亞輝 李宏圖
2003
165 重慶開埠與四川社會變遷(1891—1911年)
陸遠權 謝俊美
2003
166 《東史郎日記》研究 汪平盛邦和
2003
167 東周王室研究 金學清謝維揚
2003
168 無法走出的困境吳忠超 鄭寅達
2003
169 施堅雅模式研究劉招成 朱政惠
2003
170 浙江“二五減租”研究(1927—1949)
王合群 忻平
2003
171 吳廷康與中國大革命關係研究 周利生
謝俊美
2003
172 鳳凰涅槃 張沛鄭寅達
2003
173 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章益國 盛邦和
2003
174 西北與中原 任念文謝俊美
2003
175 美國南方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研究(1877—1920年代)
黃虛鋒 餘志森
2003
176 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王志明 王家範
2003
177 和平的社會革命倪學德 王斯德
2003
178 安德魯·卡內基研究陸月 餘志森
2003
179 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 陳江
王家範
2003
180 《南總裏見八犬傳》史學研究 韓小龍
盛邦和
2003
181 北宋轉運使考述戴揚本 王家範
2003
182 功罪千秋 渠長根謝俊美
2003
183 通往職業化之路張麗豔 忻平
2003
184 近代中國民間組織蔡勤禹 2003
185 民國時期上海慈善組織研究(1912—1937)
李國林 忻平
2003
186 文化變異專題研究安儉 2003
187 美國多元文化主義起源研究
張愛民 2002
188 激蕩中生長 樊衛國劉學照
2001
189 晚清幕府研究李志茗 謝俊美
2001
190 澳大利亞與亞洲關係研究(1940-1995)
張秋生 王斯德
2000
191 觀念與悲劇 石霓夏東元
2000
192 移民與紐約城市發展林廣
王斯德;李巨廉
2000
193 上海的寧波人研究(1843-1937) 李堅 劉學照
2000
194 夾縫中的羅馬尼亞周旭東 李巨廉
2000
195 猶太人與中國 潘光陳崇武
20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