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故事》(1961)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本是一出经典的百老汇歌舞剧,改成电影同样大获成功,得了当年的十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男配女配。奥斯卡这东西虽然证明不了这片子就是比别的片子强,却多少能证明这片子不差,毕竟奥斯卡历史上能得十项奖的片子着实不多。但是这一年,奥斯卡根本没把我最最欣赏的电影之一《蒂凡尼的早餐》当回事,仅仅施舍了它一个最佳歌曲奖,就是那首传世至今的《月亮河》,吐血ing
《西区故事》借用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框架,把故事搬到五六十年代的纽约贫民区,在这个故事里,贫穷版罗密欧叫作托尼,是改邪归正的前古惑仔如今的店员小弟,而朱丽叶也不再是富家小姐,而摇身变成波多黎各新移民玛丽亚,一名婚纱店女工。纽约的西区的鱼龙混杂,帮派林立,种族矛盾激化。一支叫作“喷气机”的本土流氓团伙与一支波多黎各移民组成的“鲨鱼帮”干上了,天天互相找碴,不幸的是,喷气帮头子芮夫的好朋友托尼却在舞会上爱上鲨鱼帮老大的亲妹妹玛丽亚,爱情开始了,悲剧也开始了。小情人爬窗相会,私定终身,而另一帮人就以这场爱情作引子准备为了争夺地盘而决一死战。奶妈的角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玛丽亚的好朋友及嫂子。神父角色也被托尼打工地的好心店主取代了。两人在教堂结婚的情节因为剧情的改编难以实现,而改成在婚纱店里谈情说爱时两人跪下盟誓,头上的天窗恰恰是十字架形状,宛如教堂圣地。故事不出意料地,当托尼拼命地阻止决斗时,他的小舅子杀了好友,他失了理智又杀了小舅子,然后去和女友度过最后一夜,然后开始逃亡生涯。因为这个故事是极为现实的,所以假死殉情的戏码难以上演,玛丽亚的嫂子去店里给托尼带口信时,反而遭到了喷气机帮的污辱,于是满怀恨意地让他们转告托尼玛丽亚死了,悲痛欲绝的托尼冲上街头去寻死,在看到玛丽亚的一瞬间,被暗恋玛丽亚的喷气机帮分子射杀了。
原著里主持正义的那个亲王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其实是一正邪难辩的警官,居然试图利用两帮的暗斗来铲除移民帮捎派势所,所以最后那段正义之辞是没法由他之手讲出来了,只能让绝望的玛丽亚持着枪控诉,控诉到最后枪也掉了,所以我满心期待着她自杀殉情的戏码没出现。两帮基本和解了,故事就结束了。不让玛丽亚死,估计是考虑到价值引导问题。这部片子在当年最成功的地方肯定不是莎翁故事的移位而是现实映射,在那些大段的歌舞片段里,波多黎各人唱着受尽不公对待却依然怀揣美国梦想的歌,而本土白人古惑仔们则大叫“我们得了社会病”,都是赤裸裸的社会现状。影片开始的航拍长镜头拿到今天来看也很精彩,决战前夜的长长一段超级混搭版歌舞段落听起来太酷了,说唱、爵士、咏叹调,数种音乐类型堆彻到了一起居然显得毫不杂乱。唯一的遗憾是那男女主角没气质没相貌,果然是美国劳动人民版的R&J(按说娜塔丽.伍德也算好莱坞当年排得上号的美女……)
《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 1996年
http://photo7.yupoo.com/20070529/111447_584185066.jpg
这部作品的争端不在于它把莎翁经典移植成两个家族的小年青的街头械斗,而在于它不但完全保留了人名地名和情节,甚至连台词都原封不动地照搬,但是镜头闪回摇晃,音乐动感嘻哈却是彻头彻尾的街头文化黑帮小混混电影与青春偶像剧的结合。今天电视转到CCTV6时,正好在播这出戏,立即翻出原著一字一句对照着,台词果然十之八九都出自原著,一字不改,那些文绉绉的华丽的长篇大论由现代人的口说出,有时空颠倒的错乱感。这样的作品总会引发争议的。不过数年前,我第一次看这个版本时,觉得真是酷毙了。
比之《西区故事》对现实的深刻挖掘,这一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呈现出的更像是嘻哈文化风情画,凯普莱脱和蒙太久家的有钱少爷们也通通耳洞花衬衣的嬉皮风登场。有一场戏,神父大人穿着花衬衣出场,然后在外面依次罩上白袍黑袍,变身作庄严肃穆的神的使者,真是太搞笑了。
这一版算是最养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一,难得男女主角正当青春年少,与原著年龄相当接近。里奥纳多当时真是水灵灵的嫩啊,这部片子也算是他进入主流电影之前的最后一部有些边缘化的作品,饰朱丽叶的丹尼尔当时芳龄正十八,这年纪的女孩子不管是否美得惊人都耐看。即使时空向前跨了几百年,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个性与原著仍是如出一辙,改编得很是忠实。我印象深刻的一处改编,罗密欧翻墙偷窥朱丽叶时,听到朱同学对着月亮表白时激动得出场,结果两人一起掉进了游泳池里。故事的结尾,编剧没有像原著一样安排那么多人死去(原著里朱丽叶的求婚者和罗密欧的母亲都死了),影片由电视报道开始,又以电视报道结束,看起来像一部精致版的美国版今日说法。
(待续)
相关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