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香火祭神明—2013年6月6日首届药王邳彤文化节纪实

标签:
安国市香火药王邳彤文化节文化 |
分类: 影像记事 |
千年香火祭神明
—2013年6月6日首届药王邳彤文化节纪实
阿
历史上,药王庙会的祭祀自明万历始为每年的春或冬(清明节或寒食节前)举行一次庙会。随着药材交易规模的逐步扩大,到清雍正以后,为方便药材交易变为年年两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即春会(清明节)5个月,秋会(寒食节)7个月,实际上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即邳彤诞辰和忌辰)为大规模庙会正期主祭日,其余则“天天小会,日日经商”进行中药材中成药贸易活动,经年不断。
春会的主祭正期为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传说为药王生日。这一日是祭奠活动最为隆重盛大的一天。药客汇集如云,拜者涌动如潮,鞭炮声、鼓乐声、祈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成一支充满神秘欢快色彩的交响乐曲,遏白云,驻流水,动人魂,实乃人间一大奇观。冬会正期为农历十月十五日,盛况与春会相同,庙内庙外、城里城外,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来者除参拜药王外,多为过节探亲、敬瞻药王庙者。
庙会祭祀期间,药商大户和家境富裕者,演戏3天或5天,有的达半月之久,敬四抬或八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铜匾、献炮、捐地等,出手十分大方,虔诚之情可见。一般平民百姓则叩头、烧香。贫困患疾者,由本人或家人一步一叩之药王殿前,捐资、烧香、许愿,有的自愿无偿服务,到庙内扫地一天或数日。诚貌可掬,拳拳之心肃然。
在祭拜礼仪上,一般百姓和药商团体拜谒,行四叩礼,另供面食、三牲祭品。自清至民国,凡本县长官,每月初一、十五临庙祭祀,行三跪九叩礼。“七·七”事变后此礼方废。平时每月初一、十五日开药王庙旁门,任百姓参拜。春会四月二十八日,冬会十月十五日开启正门,俗称“正日子”,供各界人士参拜,参拜者自备供品行一跪四叩礼。“十三帮”药商团体参拜,鸣放鞭炮,吹奏鼓乐,以示富有和对药王的虔诚。
过去,庙会期间,各种游艺活动丰富多彩,由“十三帮”轮流主持,每帮三天。主持者为显示本帮实力,往往同时雇请三、四个戏班,在药王庙戏楼和南关大、小药市献戏,昼夜不停。每帮第一天献戏时,于殿前摆供、上香,献戏日不做生意。最后一天,在戏台前聚餐,谓之“乐宴”。献戏日,各帮均大事铺张,药王庙前及大小药市悬灯结彩、挂旗张幔,争奇斗艳。历次庙会均以京通卫帮最为豪华富丽,北京同仁堂乐家父子备有京剧行头,每年必粉墨登场,亲酬药王。此外,耍猴卖艺、跑马戏、演魔术、说鼓书、拉洋片的遍布庙会各个角落,热闹非凡,灵气动人。
“七·七”事变以后,药业落败,庙会逐渐衰微。历史的辉煌不再,但每到春秋祭日,药王庙仍有百姓零散的祭拜,烧香叩头,从未间断。解放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每年在安国举办春秋两次全国规模的中药材计划交流会,药王祭奠和庙会作为封建迷信和资本主义尾巴被彻底割掉了。药王庙也改为县文化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恢复特色经济和发展传统市场,1985年全县人民集资重修药王庙,千年古庙又浴火重生
2013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邳彤传统的诞辰祭日。安国市邳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本地医药企业和部分药商,继承传统,传承文化,活跃市场,以举办“中国药都首届药王邳彤文化节”的形式,依照传统形式举行了民间祭祀和朝拜活动。书画摄影展、商品展销会、传统戏曲展演、锣鼓花会齐聚广场,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宝地,祈愿焚香,听曲观戏,购物演艺,成为了民间百姓的一次草根精神盛宴。组委会意欲以民间办节的形式,每年春秋依例举行,把流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日,因为工作的关系到现场感受了节庆的繁华与热烈。随手记录了一些文化节的部分场景和瞬间,今整理出来以为纪念。(历史资料参考自《安国药王庙》一书,在此谨向作者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