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沧桑—2012.7 涞源白石山长城(石窝段)1

标签:
2012涞源白石山长城沧桑岁月旅游 |
分类: 影像记事 |

阿
说起涞源白石山长城,至少对于我来说知之甚少。从1998年第一次到涞源白石山,到2012年7月的这次应该是第六次了。每次都是在白石山景区游览,奔赴和向往的都是白石山云海和“北方小黄山”的名头。虽然站在山顶可以远远的眺望到远处逶迤的长城,但从来都没有在意过。同涞源白石山长城的两次邂遇,都是在奔赴云海不遇,退而求其次,和影友一起无奈被当地影友引领登上白石山长城的。第一次是2011年的9月18日。一个多雨的午后,为了白石山的云海,我们头一天夜里9点启程,凌晨1点多了赶到白石山脚下,第二天凌晨4点就登上山顶,可是一阵秋风把满山的云雾吹了个无影无踪,抱憾而归的我们,在老孟的引领下就近登上了他们家附近的长城,他说这段长城叫白石口长城。山不很陡峭,城墙多已残破,坍塌的城石无序的堆砌在脚下。站在残墙上,远远的望去,一股历史的苍凉和厚重,就会深深的沁入心怀。那天,天不做美,阴沉沉的,只是匆匆的拍了几张片子就下山而归。可那残城悲怆的影子一直萦于脑海,将片子稍作整理,以《那一段残墙幽梦》为题,发布博文作为那时的记忆。
2012年的7月中旬,多日连绵的阴雨,又勾起了对白石山云海的渴望。同老孟联系称已经连续多日出现云海了,非常壮观。当日下午我们立刻启程,冒着蒙蒙的细雨,傍晚时分来到白石山脚下,期颐着第二天云海的壮观。然而晨起的清风又一次吹走了我们的希翼。下的山来,老孟不无歉意的说带我们去看一段非常出彩的白石山长城,他多次带一些影友去拍过,很是不错,有的影友还凭借这段长城的片子多次获奖呢!
随着车子的颠簸,穿过一个山梁的豁口,不多一会儿,就来到一座险峻多石的山下。向上望去,一个个硕大的石头,毫无规则的满布山颠。那古老的长城就在这巨石间逶迤而去。老孟说,由于这段长城建在满是巨石的大山上,人们称之为“石窝长城”。去往山上虽然没有路,但老孟带领我们熟练的在巨石间穿行,很快就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视野豁然开朗,天空中大朵的白云,在疾风中翻滚奔腾,璀璨的阳光不时透过云层照射在碧绿的山上,格外的鲜亮明媚。极目远眺,群山巍峨,层峦叠嶂,长城逶迤,连绵起伏,壮阔巍峨。沿着崎岖的城墙漫步攀爬,古老的长城在夏日的明媚里,分外妖娆。虽有不少的坍塌残缺,比较来说保存的还是相当的不错,基本的墙体和敌楼都在,破败的敌楼里满是羊粪的腥气,坍塌下的石头、砖瓦就落在旁边,破落的门洞两边的柱槽、条石历历在目,一切都还保持着岁月的原始遗迹和自然气息。
站在这巨石堆中建造的气势恢宏的长城巨龙上,想象着古人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历尽千辛万苦。在慨叹前人的伟大与坚强的同时,感受最多的是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真是不虚此行!白石山长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的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感受的浓厚兴趣。
回到家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涞源境内的长城修建于公元1573—1576年之间,是明代长城的内长城,是北京和河北平原的内防线。它东起怀柔,经八达岭向西南到涞源,再延伸进入山西,在涞源县境内长约一百八十七华里。现查共有敌楼二百九十六座,其中插字号四十六座,白字号九十二座,宁字号三十九座,浮字号五十三座,乌字号六十六座。保存最好的当属乌龙沟长城,从五、六百年前到现在一直是这个模样,甚至比北京近年重修的长城还要完整。长城基本上都是以石块砌成,敌楼为制式的青砖,保存比较完整,敌楼除了顶上的铺房被拆掉了以外,几乎完整无缺,城砖均以石灰填缝,人为破坏较少,除了自然倒塌的城墙以外,很少看到人为破坏的痕迹。
白石山长城属与涞源内长城中的一段。白石山长城西边起自插箭岭和东到白石口关,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城。两个关城之间约8000米的长城,有三分之二墙体基本完整,个别地段的墙垛尚且完好,40多座敌楼有3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看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今年一定好好的到涞源认认真真的探究和深入的感受一下古老长城的不朽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