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与送礼节”之我见

(2009-09-11 22:29:09)
标签:

教师节

送礼节

随笔

晨露清桐

杂谈

分类: 淡思雅叙

 

“教师节与送礼节”之我见

“教师节与送礼节”之我见

 

     昨天是教师节,身为老师的我,在充分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对网络上热议的“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也有很多困惑和感慨。

    据传“送礼节”的说法来自于教师本身,我不知道这位同行说的“礼”是宽泛的礼还是特指的“礼”,如果说一条短信、一支鲜花、一张贺卡都是“礼”,那我不能不承认,“教师节”确实是“送礼节”,因为就像我这样一个最普通的教师都收到了学生的问候和贺卡,可想而知,教师节这天恐怕真是全民皆“礼”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想我中国本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位同行总不至于因为学生的一声问候而“对自己的职业丝毫没有了荣誉感。”吧?

    如果这位同行说的是特别的“礼”,那我对他的悲叹不敢苟同。我不否认有些家长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有的老师送礼。但一则能收到可观到足够引起批评的数量的礼品礼金者还是少数;二则教师节送礼现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名校,家长“跟风”因素不小。清桐一家几代数人皆是老师,除了学生的问候、一家人从未在教师节里收到特别的“礼”,也未见其他一般的教师同事收到过。我的女儿今年上大学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十五个教师节,我们做家长的没有给她的老师送过一次礼,该怎么教育她,该怎么关心她,各阶段老师都很尽职尽心,并没有因为我们家长不送礼而受老师的“亏待”。其实教师要想还原教师节的本义,纠正“送礼节”的物化危险,办法很简单:让家长明白,没有给学生格外开小灶的学校,教师不可能格外“照顾”某某学生。这道理本来都明白,只是家长们凭空附加上了太多的想象而已。

    如果教师形象真的因“送礼节”等等的说法彻底从神坛上摔落,直至跌得粉碎,那实在是这个素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所难以承受之重。 “教师节”何以变成“送礼节”,这样的话题,本质上还是在当今社会如何对待教师职业的争议和困惑。教师职业荣誉感的丧失绝不是从家长给教师送礼开始的,而是教师职业走下神坛之后的必然。现代社会里的教师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物欲横流以教育权利谋私。这样的夹缝中,要找到一个符合现代教师身份的职业认同感,单靠教师自己来定位把握,是很难,这实际需要全社会完成一次对教师职业的理念转变。很显然,当今再像过去那样简简单单地树立几个“教师英模”的标本,然后等着教师都去做蜡烛,做人梯,燃烧自己成就他人,是不现实的了。为什么许多教师越来越得不到尊敬与信仰,原因就在于教育现实并没有达到社会对教师所要求的那种“纯洁”。特别是,当前,教育界存在着诸多权利侵损的现象,使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受害者。如何把感动与敬畏献给所有默默无闻平凡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的普通教师,最需要全社会交出合格的答卷。

    而身为教师,在希望社会能够用平常心来看待教师职业,希望社会不要对教师抱有过高的道德期望值同时,自己也应该拥有一颗正确看待自我的平常心,教师其实应该懂得,教师就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只是一种职业,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圣,自己也没有那么高尚。我们只须按照师德规范去从事这个职业,脚踏实地传道授业解惑,不自傲、不自诩、不自卑,问心无愧,这就够了。至于这个职业究竟是不是“最光辉”,社会是不是“瞧得起”,自己从这个职业身上获得了多少荣誉感和自豪感,实在没必要纠缠太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