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经典影片《乡村女教师》是进入中国影坛最早一批的译制电影。这部黑白影片《乡村女教师》故事中的时间跨度相当广大,以一个主动从都市来到西伯利亚乡村女教师的职业历程为故事主脉,让女主人公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身历了前苏联卫国战争,让一个平凡优雅女性在不平凡的生活里面,自栽自身,扎根开花。影片《乡村女教师》用相当诗情画意地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教师的普通生活。她在她自已的树人立业的岗位上,做出了极其像样的育才培德工作。请记住这个乡村女教师的名字,她叫瓦连卡"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影片开场在苏联大都市里的一个温馨的春夜。在一间沙皇中学的毕业舞会上,性格倔强而又年轻漂亮的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认识了俄国革命者马尔蒂诺夫。
马尔蒂诺夫语重心长地对年轻的瓦连卡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西伯利亚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瓦连卡"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在相识马尔蒂诺夫不久之后,神秘的爱情来到了他们中间。但是美好转迅即逝。一个凌晨马尔蒂诺夫又被反动沙皇政府逮捕了。爱人之间又是劳燕分飞。年轻的瓦连卡只好独自含泪收拾行装,她独自一人来到乡下偏远的沙特磊小村庄当上了一名孤独的乡村老师。影片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镜头总在告诉观众,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孑然一身的瓦连卡总是身披纷飞的大雪,默默站在村口边小丘三棵小松树旁。等待爱人,迎接希望。年轻的瓦连卡只影站在荒芜村头时候,她一眼望见那个荒凉小全村全部衰落景象。女教师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充满了坎坷与阻力甚至死亡。但是影片总给人以光明的期待。电影画面深处的每一桢蒙太奇话语都是诗意的,充满有情美好的诗,其实诗也是一种生活的寄托。
影片《乡村女教师》中女教师瓦连卡的现实生活,直到她进了小村庄之后,这才算是真正开始了。沙特磊的村民们主要依靠淘金为生。这里的以村民们因为严重缺乏文化而显得愚昧无知,而且还经常表现得无知野蛮。村里的男人们经常酗酒,欺打老婆,赌博烧钱,甚至夜黑风高行凶杀人等等。女教师瓦连卡初到小村不久,就看到老矿工沃洛恩追赶和殴打自己的老婆。旁边的人见了都不敢上去劝说。女教师瓦连卡不顾学校打铃人叶高尔的忠告,冲了上去夺下沃洛恩手中的鞭子,女教师大声喝道:“住手!我不允许你打人。”这是年轻的女教师在乡村生活里的第一次斗争,向着愚昧斗争。女教师也深深感到了后怕,她独自瘫倒在小窝棚的床上哭了。乡村女教师第一次感到了孤独,她感到了兀自无助。她感到了需要爱她的人。
然而,乡村女教师瓦连卡的感人行为影响小村居民,女教师班上的小学生一天天加多了,由三四个学生慢慢变为几十个。从此女教师也对自已的教学工作有了信心。但是女教师的工作并不那么单纯,有一天女学生杜尼雅家破旧的房子倒塌了。瓦连卡鼓足勇气闯进富有的淘金者布柯夫家,她掏出自己微薄的几块薪金放在桌上,贫穷的乡村女教师要用这点零钱替杜尼雅家盖房子。乡村女教师帮助杜尼雅家盖起了新房。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取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信任。这个电影情节,不由让我想到了李保田主演的国产教育片《凤凰琴》。女教师懂得百年育人的道理,乡村女教师瓦连卡经常对自已班上的后进学生们说:孩子们不要灰心,好好念书。好日子就会来的。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村口小丘旁的那三棵松树伴着乡村女教师—起长大了。
乡村女教师瓦连卡—天天成熟起来了。可是就在这时候,女教师在红军当政委的爱人马尔蒂诺夫却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了。女教师在与奄奄一息的丈夫告别时,说了这样的话别离之言:你要活下去,我的亲人。我们老是在分离和思念中间,我们不要再分了。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啊
……
瓦连卡满怀悲痛,她把丈夫的遗体埋在那三棵松树下。在小村口女教师为红军政委树了一块石碑。碑上面写着为革命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乡村女教师失去了一个亲人,但是全村的孩子们成为了乡村女教师的亲骨肉。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继续生活着。生活就象她教给孩子们朗颂的课文那样:挺起来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
……
岁月如流。过去的穷乡沙特磊小村变化了,小村庄在红色苏维埃政权下建设成了一座矿山城市,那三棵高高耸立的松树和马尔蒂诺夫的陵墓已经处在城市公园里。女教师瓦连卡的学校也成了两层楼的市立中学。头发斑白的女教师瓦连卡当上了老校长。女教师仍如以往亲切温和,她每天还是像从前上第节课那样,姐姐或者毋亲似地与自己的学生相换通报着姓名。乡村女教师一个名符其实的女孩子王。她的桃李满天下了。在卫国战争时期,女教师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仍然用尽爱心,给自己的学生们讲着明天的故事。她用蜘蛛结网的普通故事来鼓励自己,与学生共勉。她与学生一起携手克服困难,共同度过艰苦岁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有一天清晨收音机里传出了她的名字: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以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国家教育最高勋章。她胜利了。(摘自网络)
编剧:姆斯米尔诺娃
主演:薇拉马莉茨卡娅德赫迦尔
摄影:斯乌鲁谢夫斯基
出品:1947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1950年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