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谦让与分享》
(2025-05-08 15:22:59)
标签:
文化教育 |
《教孩子学会谦让与分享》
赵忠心
爸爸咬了一口苹果就捅了“马蜂窝”
这时候,壮壮爸爸随口说:“听说这种苹果样子好看,味道不见得怎么样。”爸爸边说,边从壮壮妈妈的手里接过来尝了一口。
“谁叫你咬的?不行!这是我的,你得赔我!”
儿童最初的心理世界是“自我中心主义”
然而,孩子总是把“我的”挂在嘴边,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孩子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批评、斥责。
这是因为:
第一,简单地予以批判、斥责,孩子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就是讲一些不能自私的大道理,那也等于“对牛弹琴”,孩子也听不懂;
第二,孩子总说“我的”,并不都是因为“自私”。也就是说,小孩子总说“我的”不都是“品性”问题,也是年龄特征决定的。
家长们从抚养孩子的经历中可能也注意到了:孩子一般从两岁起,就爱说“我的”或“这是我的”等等词汇。其实,两岁的孩子还不大懂得这个“我”字的含义。儿童最初的心理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孩子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它既不是内部的,也不是外部的,一切体验或感知的事物都成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
你看,是自己的东西,小孩子说“是我的”,他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东西,也说“是我的”。这足以证明,两三岁、四五岁的孩子总是说“我的”,并不单纯就是“自私”的品性,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心理特征。
两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意识到有个“自己”,“我”这个词进入他的生活以后,就会不断地试着运用。他会逐渐地通过大人的启示,对自己的“所有权”有点儿模糊概念了。
大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不自觉地暗示他们,比如“这个娃娃是给你的,要收好,可别弄坏了!”这样,孩子自己的玩具当然不能给别的孩子玩。而见到别的孩子拿着与自己的玩具不同的玩具,他也要去“抢夺”。在大人的眼里,那是叫“抢夺”;在孩子眼里,那不是“抢夺”,而是经不住诱惑“拿”过来。
可被“拿”的孩子的感受就不同了。“这是我的”,当然要紧抱着不放。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十分正常的现象,不必多虑。
你看,幼儿园里总是准备许多相同的玩具,这是为什么?为的是人手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不新鲜,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谦让”、“分享”
谦让、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古人向来重视培养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流传久远,谦让、分享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
谦让不是软弱、怯懦,是表明大度、自尊、自信;分享也不是施舍、炫耀,是豁达、开通,让大家都得到满足和快乐。谦让、分享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今天还应当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