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谈拉弧圈球之收臂(附图解)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快乐乒羽 |
- 收臂時機?
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 先收臂再觸球 還是觸球瞬間才收臂?
小弟以前也是提早加速收臂,结果是撞击成分较多 磨擦较少, 球很爆, 但这是接近快攻抽打的动作.我研究了许久,发现职业明星的拉球慢动作中, 确实是球拍触球瞬间才开始加速磨擦, 也符合一些文章的理论. 我个人目前拉球也是经过这样的改善,才把拉球的球质提高的.
如果照着这样做 反而感觉球质下降 很有可能是蹬转迎前发力做的不确实.
- 柳的拉球慢动作
仔細看看
, 确实触球瞬间, 手臂还是打直的,没有提早收缩发力. 我再补上一张触球瞬间的图片.
http://www.bokett.com/bbs/Dv_UPLOADFILE/2006-11/2006111412333577296.jpg
- 触球前 手臂像是甩铁饼的感觉
以腰带手来甩.跟甩铁饼不同的是 拉球不可以是双脚原地旋转
扭屁股.
正确应该是右脚吃住地面,蹬腿送髋(挺髋)发力,以髋骨为支撑,扭转腰部肌肉,转动两肩带动手被迎前.
- 触球时的收臂动作就是 "敬礼" .
http://www.bokett.com/bbs/Dv_UPLOADFILE/2006-5/200651610403666240.gif
- 拉球與靜摩擦
功 = 磨擦力 x 距离
拉球的距离是什么? 就是拍子触球后 拍子跟球一起"加速"所移动的距离, 也就是要让球在拍子停留久些.而作用期间, 必须要有一个力, 有力 就代表有 加速度.
另一种磨擦是属于 弹擦, 也就是撞击行为所附带的摩擦. 这样造成的旋转较弱, 磨擦只是一瞬间,不用考虑功的作用距离. 碰撞乃属于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能量的转移, 跟功的作用定律不同. 弹擦要考虑的就是 高速撞击(动量转移) 而不是加速磨擦(功的作用).
以上谈的很粗浅. 只是供参考.
- 放松 放松
再放松...
迎前迎前再迎前 !
所以许多教练在教球时, 最常念的几个字 就是..."放松 放松 再放松...
- 加转和前冲都需要吃住球
呵呵... 我只是分享个人的学习经验 到底是谁对谁错 也不重要. 您觉得自己先收臂再触球 可以拉的好一手弧圈 甚至获得职业人士的认可, 也未尝不可阿....
我个人确实是从 提早收小臂 改成 触球瞬间再发力收臂的 , 为了达成这个标准 蹬转迎前的动作也就比以前更规范, 而这也是我末段提高弧圈球能力的一大里程碑. 对我来说 成果是非常显着的.
另外, 小弟前面说过,
- 顺势收臂與力量传递
有关于 力量传递 与 身体甩鞭效应 其他文章说的太多 在此就不再重述.
我个人分享的视频里的快拉动作,
- 杠杆原理
千萬別用肩關節的肌肉力量來甩臂阿 會受傷的 .. 要用 "蹬送扭轉" 這四個要訣 用身體的力量來甩.
收臂其实主要是靠着 肘关节的 杠杆原理, 这些内容 大家可以再读读中中老师的出手七字诀的内容.
- 锁肘大于锁肩
这边有个学习误区 必须提醒大家...大臂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后 就不必再锁 , 应该就随着惯性摆动即可.
另外, 锁肩一词 容易让学习的人 把注意力放在肩膀, 这样一来, 可能会造成肩膀紧绷 无法放松 ,这样是会影响协调性的.
怎样是"锁肘"?
只要这个动作做的好, 再加上正确的收臂动作, 我可以告诉您, 您的正手弧圈就开始要像样了 呵呵..
- 迎前触球,直臂好 还是曲臂好 ?
小弟以前曲臂拉球(触球前), 我的感觉是, 因为挥拍半径小, 要达到一样的加速距离(迎前) , 转腰动作要加大. 这用简单的"圆周"公式来计算, 就很清楚了.
波尔的例子我也研究过,他这例子很特别. 引拍时手还是曲的,但是在迎前的过程,甩手把角度变大(从慢动作中仔细看才看的出来) 然后再触球收臂.利用肘的彈性來加速收臂 收臂速度之快 令人佩服.
所以曲臂或者直臂,还是看个人习惯跟条件,无须勉强. 觉得哪种好 只要发力顺畅, 都可以的. 关键还是 触球前的放松 跟 触球的加速.
顺着迎前的惯性去收臂 小臂要不要再发力加速? 当然是要的.
http://www.bokett.com/bbs/Dv_UPLOADFILE/2006-6/20066221028275825.gif
- 抽打與拉球
抽, 代表的就是 撞击之中 附带摩擦. 也可以称之为 "弹擦" ,以撞击为主 磨擦为辅 ,摩擦目的不是强烈旋转 而是制造足够的安全弧线过网. 抽 不考虑吃球时间, 也不需要吃住球, 只靠胶皮表面的摩擦力做瞬间摩擦. 为了速度, 吃球时间反而要球要短.
在动作上,就是攻球动作之中 微调拍型,调节 撞磨 比例, 来控制撞击角度. 所以 有些文章 在 抽 这个字 都会配上 一个 打 ,叫 抽打. 其实用"打磨结合"来形容 "抽打" 反而更贴切 不是嗎? 呵呵...这也是为何许多球友,用打磨结合的概念,最后练出来的 不是拉球 而是 抽打.
然而用抽打的手法 来改变 撞摩比例 磨擦多些 磨擦的薄些 就能拉出弧圈球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拉球是静摩擦原理,必须"吃住球" 让拍子"带"球一起加速 直到脱板.
但是也有许多华人球友 用"抽" 来形容 拉球. 沒有統一的說法. 拉球的"拉"字,我就不再多述,呵呵 这类文章已经够多了.
业余朋友想从抽到拉 确实要吃点苦.. 因为触球之前 小臂总是会提早发力收缩,
- 放松与稳定度的关系
建议球迷们如果拉球的稳定度跟拉球力度还不到一个水平之上的, 可以尝试依照这个方式来练练看. 光感觉是不够的 最好拍摄视频慢动作来分析(通常心里想的跟打出来的动作都会有很大的落差 呵呵) . 水平到了,本钱有了, 想再有自己风格(如提前加速) 那也未尝不可阿...
- 練習方法
另外一种是用甩铁饼方式去感觉小臂的放松,大臂打开些, 也就是先不强调收臂 先处理好迎前的动作.
当然, 以上练习的基本条件是 您已经知道如何正确收臂 以及 蹬转迎前发力的要领.
以上所有观点 不是想像出来的 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
前一篇:关于沃维汉的一些报道
后一篇:雪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