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即“夷”
(2022-08-04 09:53:45)
标签:
文学历史文化国学 |
分类: 国学文史 |
今天七夕节,想到天上星星,想到神仙,想到远古传说,于是想到炎帝、黄帝,他们在“五帝”中的命名比较特殊。上古命名,通名在前,即所谓“齐头式”、专名在后。炎黄二帝,却是通名在后的。由此推测,炎黄二字不是他们的专名。
偶然看到2021年9月写的回复别人的帖子,转贴此处,以为资料。
我对远古神话,只能叫关注,不是很认真的去收集资料,时不时地看些文章、书籍。“一中各表”太纷乱了。
偶然看到2021年9月写的回复别人的帖子,转贴此处,以为资料。
说点粗浅想法。
我认为,“帝俊”之类的名称是上古的标准格式。“帝”表示地位、称号,犹如排行的“伯仲叔季”,“伯益”其实就是名为益的大王(老大)。符合古代汉语的“通名在前、专名在后”的规则。而“黄帝”、“炎帝”的结构中“炎黄”二字不是名字!“炎黄”二字应该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因此加在“帝”的前面。
比如,“炎”,就是“夷”、“奄”、“燕”、“赢”、“徐”等不同时期的同源字。当然,“炎”也是“热”的同源字(至今西南地区读“炎”为nian,读“热”为nie)。炎帝为何最后在九嶷山落葬?应该是奉炎帝为先祖的一些部落南迁了。
至于“五色帝”青帝、赤帝、白底、黑帝、黄帝,是战国时代无形之说发展后的产物,这样就把炎黄二帝包容在一个大系统中了,其实本义不是这样的。
这里要勉强说说“帝”字的含义。一般有三说,一是“男根之象征”,一是瓜蒂之转化,一是谛祭祀的转化。这里可能把结果当原因了。汉字规律,有偏旁的字是后起的。最初的字一般没有偏旁。那么“帝”最初的独体字是什么形态的?因为到“帝”字已经比较复杂了。暂不讨论。
仅说夏商周三代。夏代帝王叫“后”,商代帝王叫“帝”,周代帝王叫“王”。这三种叫法原来是互不相干的。周人按照自己的文化制度,把商最后一个帝王“帝辛”叫“商纣王”。但是周人入主中原,接受了商文化的神灵系统,最高神灵叫“帝”。于是在周代的“帝”成了上天最高神的名称了。直到秦始皇把“皇帝”名称重新定义为人间帝王称号。
因此,可能在商代,“帝”(谛)开始时是祭祀的意思,后来演变为祭祀主持人。
我认为,“帝俊”之类的名称是上古的标准格式。“帝”表示地位、称号,犹如排行的“伯仲叔季”,“伯益”其实就是名为益的大王(老大)。符合古代汉语的“通名在前、专名在后”的规则。而“黄帝”、“炎帝”的结构中“炎黄”二字不是名字!“炎黄”二字应该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因此加在“帝”的前面。
比如,“炎”,就是“夷”、“奄”、“燕”、“赢”、“徐”等不同时期的同源字。当然,“炎”也是“热”的同源字(至今西南地区读“炎”为nian,读“热”为nie)。炎帝为何最后在九嶷山落葬?应该是奉炎帝为先祖的一些部落南迁了。
至于“五色帝”青帝、赤帝、白底、黑帝、黄帝,是战国时代无形之说发展后的产物,这样就把炎黄二帝包容在一个大系统中了,其实本义不是这样的。
这里要勉强说说“帝”字的含义。一般有三说,一是“男根之象征”,一是瓜蒂之转化,一是谛祭祀的转化。这里可能把结果当原因了。汉字规律,有偏旁的字是后起的。最初的字一般没有偏旁。那么“帝”最初的独体字是什么形态的?因为到“帝”字已经比较复杂了。暂不讨论。
仅说夏商周三代。夏代帝王叫“后”,商代帝王叫“帝”,周代帝王叫“王”。这三种叫法原来是互不相干的。周人按照自己的文化制度,把商最后一个帝王“帝辛”叫“商纣王”。但是周人入主中原,接受了商文化的神灵系统,最高神灵叫“帝”。于是在周代的“帝”成了上天最高神的名称了。直到秦始皇把“皇帝”名称重新定义为人间帝王称号。
因此,可能在商代,“帝”(谛)开始时是祭祀的意思,后来演变为祭祀主持人。
2021-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