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与乡校
(2022-06-28 17:32:53)
标签:
文化习俗古代春秋 |
分类: 国学文史 |
子产与乡校的零碎想法
2022-06-27 周二 晴天酷暑室内30度
厉王弭谤,道路侧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然是反面典型,不足取法。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是得到孔夫子称赞的,两千年来成为仁政的典范(施行得好的却不多)。子产的做法是对的,却是不够完善的。乡校里议论纷纷,听之任之,是不是就可以起到“泄洪”作用呢?也未必尽然。负能量的积累,也会相互激越,越来越旺,形成“民怨滔天”,到时法不责众,投鼠忌器,就很难办了。东欧乌国2004年发生“橙色gm”将选出的总统赶走了。近年来我国回归了20多年的香树岛殖民思想长期占据大学、媒体,整整培养了一代人!有司坚守“河水不犯井水”的界限,听之任之,酿成多次骚乱。
意识形态阵地,某某某不占领,某某某就必然去占领。那些阵地丢了,挨骂就会成为常态!到了舆论“维禾急”的时候就晚了。
闹事的倒不一定就是坏人哦。难办的就是“好人”闹事,你就束手无策。有个红色故事很有意思。教员的三弟也参加革命队伍,某次将猪贩子当“土豪”来“打”了,就是强制收缴对方的一批生猪。教员很生气,因为是自己的亲弟弟,气上头来,就动手打他。可是一旁的众人多数是支持三弟的。因为大家太想吃猪肉了。
怎样教育群众、说服群众、引导舆论?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
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历史典故: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不毁乡校,故事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襄公三十一年:即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
子产之从政也:此节《左传》系在本年十二月。所叙诸事,经未论及,为无经之传。意思是这个故事挂在《左传》按年度所叙述的襄公三十一年十二月,但是《春秋》经本身没有记载此事,是注解《春秋》的左丘明附加的。
郑国在周的诸侯国中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曾经被强迁到秦地(西部),后来获准回迁复国。
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
从故事发生的的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到郑国灭亡的公元前375年,相隔167年。郑国没有在战国争雄中出线,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乡校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离不开“学校”的基本词义。一般认为,乡校是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杜预注:"乡之学校。"毛奇龄谓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无乡校之名"(《学校问》)。
近人吕思勉则认为与何休《公羊解诂》所说的"校室"同类(《燕石续札·乡校》)。
杨宽谓"郑国的乡校该属于'国人'学校的性质"(《古史新探,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制度》)。
我则认为,这些解释囿于“学校”一词的后起含义了。毛奇龄指出,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无乡校之名"(《学校问》),应该值得重视。我推想,“校”有“校准”的意思,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时代设置的城外比武、练兵场所,而“乡校”则是民间的比赛场地,不是建筑物。可能有点简单的设施。正如我小时候,家附近有块碾压芦苇的场。街坊中的青年晚间常聚集那里练习摔跤,游戏、交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