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图》时对这部电影无甚感觉,但电影中那每晚无缘无故的小雨,每天清晨充足的阳光,那高大的树木和绿油油的草,空旷干净的街道,一栋栋的小木屋却让我难以忘记。与我生活过的环境如此相似,又与我现在生活的环境如此迥异。
记得跟同学聊天时曾经说过:回国之后迅速从学生心态变成了大妈心态——生活中的梦想被房子、车子、孩子所取代,变成房奴、孩奴。内心不是没经过挣扎,但挣扎之后还是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神经也就跟着逐渐麻木,得过且过了……
还好可以在电影里琢磨生活中被忽略了的小趣味,才可以让自己在生活中逐渐麻木的神经再一次苏醒过来。伴着西雅图宁静的日出、日落,看着男女主角的琐碎生活,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
本来刚看完电影时还觉得人物内心变化着实快了些。用了很短的时间文佳佳就从虚荣的富豪情人变成踏实的单亲妈妈,而FRANK就从DB(吃软饭的)变成进取的单亲爸爸。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不过回头想想自己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从博士毕业时有些厌恶与绝望的心情中跳脱出来,变得闲适和乐观,自己的内心变化不是比他们更快吗? 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人的想法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只是做了一个很小的梦。但这就使人可以跳脱出日常生活想想,毕竟还是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憧憬和展开。也让我想起曾经的恬静生活,此生还有机会去过这另一种生活吗? 就像电影让人做的这个梦一样,影评里也说的:还好此身未老,无奈仍在原地,只能抬头呼吸比北京还脏的空气。这里是没所谓西雅图的雨了,只能想:下雨也好,天晴也罢,没有雾霾,就是好天儿。
清明节的唐山尤其壮观,大街小巷的路口上几天晚上都是火光不断,人们不知道地震时亲人埋到什么什么地方了,所以只好在路口处(据说有一整条路的下面埋得都是当年地震中死去的人)表达对亲人的哀思。这几天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一条条街的街口都是火光,人们并不哭泣,只那么静默的烧着,有年轻些的也有走路都颤巍巍的老人,估计每一个火堆后面都曾是一个甚至一家鲜活的生命。今年清明正是突然去世的大舅的头七,所以上街走了走。走在街上的我都被那种气氛感染的压抑难过,希望大舅能听到我祝他在另一边过得好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