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
这个包裹真沉
上电视
毛利辉,彝族,1981年12月出生,云南大关人。2000年9月参加工作,做过7年山村教师。根据他为原型的电影《包裹》已拍摄完成,年底就会和观众见面,毛利辉从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电影中的人物。
2006年冬天,毛利辉是昭通大关县山村学校的教师,为了给在大雪天仍然光着脚丫的孩子募集衣物和文具,他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系列帖子,感动了无数网民,引发了网络爱心狂潮。短短时间,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数万个爱心包裹和善款,给全县乃至周边地区无数贫困孩子送去了冬天的温度。
而他的学生吕臣勇,从当初的小学一年级也读到了六年级,年龄也增长到了11岁,拿到的爱心衣服多到现在都没穿完。
电影从一个帖子引发的爱心开始
7月21日,是晚报记者将春城晚报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直通车开到昭通的第一天,见到了随时一脸笑眯眯的毛利辉,他很喜欢笑,觉得这种状态轻松,并让自己舒服。
对于即将上映的电影《包裹》,毛利辉显得很平静。他说,无论是电影之前开拍,还是杀青之后,都很少将电影和自己联系起来。“我跟一般人一样,工作、吃饭、睡觉、看电视、看书、玩。”
《包裹》的脚本原型缘于一个与“鞋”有关的网帖。
当时,毛利辉25岁,是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三年级的老师。这里是云南省最贫穷的地方之一,蜿蜒的山路阻隔着外面的世界。
而孩子们的穿着,仍像当年的自己一样,隆冬季节只穿单衣单裤,抖着从开裂鞋子中伸出来的脚丫,站在教室的墙角瑟瑟发抖。
2006年12月11日,黄荆村下了冬天第一场雪,但毛利辉的学生依然穿着破烂的衣服和鞋子来上学,融化的雪水钻到他们的鞋里去,有些孩子冻得双脚都站不稳。
毛利辉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他拿出不久前买的数码相机,拍下了学生们那已经包不住脚的鞋。放学后,他把照片带回镇上父母租房的住处,跟父亲说起了自己最为困难的学生。父亲说,儿子最先问的是,家里是否还保留有他的旧衣服,然后说他想把孩子的情况发到网上去,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帮他们。
父亲鼓励他,试试总是会有用的。于是,他就在网上发了一个题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每一双鞋子主人背后的故事,呼吁人们捐些鞋袜衣服,但拒绝捐款(2006年1月,毛利辉用工资抵押贷款购买了一台台式电脑,并在住处装了宽带)。
28天后,帖子被推到新浪博客首页后,引发了爱心捐赠狂潮。父亲说,一天到晚都在接电话,他们老两口连早点都没法卖。
受助学生命运从见识上扭转
吕臣勇已经从瓦房小学转到吉利镇中心小学读书,一直记得跟毛利辉去北京的情景,大城市的繁华、还有那些爱心人士的热情,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4年多过去了,吕臣勇从未忘记过。他的理想是,将来一定要去北京读书。
吕臣勇说,他收到的衣服还有很多可以穿,爱心的力量给了他难忘的美好。
“对学生的改变一个是物质上的改变,同样重要的是见识方面的改变。以前都是全封闭的,班上的孩子连镇上的街都没去过。因为这个事情,去的人多,关心的人多,就见识多了。有一次,我带着5个孩子去北京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他们可高兴了。”毛利辉回忆,从2007年到现在,通过他间接或直接帮助受惠的学生很多,有几万名。当时一个包裹里面,至少有20件衣服,全县的学生基本都发过衣服。另外昭通的永善县、鲁甸县的一部分孩子也受惠过。
其实,在这个帖子之前,毛利辉以《一个山村教师的数码日记》发了半年多的帖子,当时有很多人在看,有很多人回复,有很多人在以前想帮助,但是他没同意。“觉得没必要,人还是要靠自己。捐助什么的,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好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苦一点,能坚持就坚持。苦难也是一笔财富。所以到了那一天,我看到实在是需要那么一点东西,改变一下,才写的这个帖子。
“网络英雄”只做自己能做到的
随着爱心的涌现,学校将收到的捐款一部分用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原来就是一间两层楼的教室,操场上是土坝,一下雨就是泥塘。现在的操场,全部是水泥板了,篮球架也有了,看上去挺干净整洁的。
这件爱心大事促成之后,无论是以前在当地教书,还是事件结束之后被调离岗位的毛利辉,每次回瓦房小学时,都能感觉到村民的极大热情。“每次回去大家都让我去家里做客,看到我都是很开心的样子。”
“一颗文字如同一颗种子,怀有内心深处对人的悲悯,敬重和爱。”这是毛利辉在自己博客和空间上的签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毛利辉拿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2009年关注无臂少年范后勇及尿毒症强灿和强兰一家;2010年,关注大关县一位名叫芯芯的小姑娘想卖了自己救重病父亲的消息,关注昭通“90后”女孩铁飞燕在绵阳跳桥救落水民工……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络,和网络里一切有爱心的人,毛利辉搭建起了一座座通往真善美的爱心桥:范后勇神话般“长出”了手臂,强灿获得宝贵的救治,强兰能够重返大学校园,身患罕见怪病的付厚祥得到了世界医学界关注……
也因此,很多人都会给他发求助信息:有的是丈夫只知道赌博,因为生活面临困难;有的是因为家里穷,孩子没钱上学……毛利辉总是尽自己所能使他们得到帮助。
他还常常在微博上关注着昭通今年的干旱:今年2月至今,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遭遇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在远离县城的偏远山区天星镇南甸村,分散居住在深山中的500多位村民家中的小水窖存水全部告罄,1500余头大牲畜面临断水,村民只能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地背水。
但也有网友说他是时间太多还是太善良才会去做这些事,对此,毛利辉的答案是,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做为何不做呢?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最多花点自己的业余时间。不过,求助的太多了,只做自己能做到的,做不了的先摆着,能做的时候再做,慢慢酝酿。“总的来说,时间太有限了,现在自己能安排的时间太少了,先要保证本职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才能做。”
对 话
人物周刊:当初为何在得到那么多爱心捐助后离开了教师岗位?
毛利辉:是被调离的。
人物周刊:做了7年的教师,突然离开是什么样的心情?
毛利辉:很不舍,包括到现在还是觉得那时候的生活很开心,尽管很艰苦,但很快乐,很简单,很单纯,每天基本上是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自己有很多时间。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生活不幸福。只是忙了很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少了。
人物周刊:那还会经常回学校吗?
毛利辉:回去,一年要回去几十次的。除了瓦房小学,我还特别关注我待过的第一个学校回龙小学。以前不通公路,走路需走4个小时。2000年,刚师范毕业的我,背着行李第一次爬上那幻途。沿着峭壁上的山道,小心翼翼地爬行,不敢往下看,生怕一失足,瞬间就消失在乌云深处的万丈深渊里。
人物周刊:“郭美美”、“卢美美”事件,让公众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下一步你做这些爱心工作时,怎么样继续保持你长久以来的公信力?
毛利辉:用自己的良心做事吧,用事实说话。我个人参与了那么多的事,其实不是我的影响力大,而是靠用自己亲身去实地采访、查看,把最真实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不参与相关款项的收支,而是让捐款人直接给受赠方。期间,我没有任何好处,我算个中间人。
人物周刊:在你博客上,有一段这样的介绍:2010年5月,毛利辉和同事通过努力,请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及新浪等网友,终于为昭通山区的孩子募集到了1500万元的营养餐善款。这个事情跟今年热点关注的“免费午餐”一样,当初是怎么起了这个念头,惠及到了昭通哪些地方?
毛利辉:这个,主要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肯德基在做,他们做了好多年,以前一直在四川,去年才转到云南。当初他们要考察文山,要请我参加,我们争取他们到昭通考察。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惠及到了全云南省。
人物周刊:花这么多精力,做这么多事情,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来做这些呢?
毛利辉:应该说自己小时候过过很多苦日子,所以,见不得别人过苦日子。(谭江华)
(本文来源: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