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江东老师

标签:
大关关河心语樱桃时节江东毛利辉杂谈 |
分类: 精彩转载 |
想念江东老师
叶家严
拜读《樱桃时节》(见《大关文学》2010年第三期),勾起我对作者水工的敬意,尤其是他对关河文化的执着研究及情有独钟的关爱,令我敬佩。
水工即江东,北京人,就职于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行政学院。世界之交的2000年45岁的江东遵照国务院要求,自愿报名并受学院委派,告别家中七八十岁的父母、朝夕相依相伴的爱妻、正在读初二即将升初三的靓女,只身来到贫困陌生的云南省大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从事定点挂钩扶贫工作,为期一年。一年中,他在扶贫的同时,用心关注关河文化,期盼关河文化能不断发展、繁荣和兴盛。
江东是关河文化的潜心研究者。他在大关任职时写的《关河依旧》和《品味关河文化》,对关河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兴衰起伏作了探索、研究和阐述。《关河依旧》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虽不在文化,但文中触及了关河文化。他说关河文化最早源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说那是关河文化的第一道印迹。他说大关历史上有过灿烂的文化,称这个文化石朱提文化的一部分,处于巴蜀、夜郎和滇文化的交汇处。《品味关河文化》的中心和主旨是谈关河文化的。作者在文中说:“关河文化,源远流长,发乎滇川孔道,存于山野乡民,它的血脉中流动着古老的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朱提文化、滇文化、氐姜文化和爨文化。随着多元一体政治的演进,复合文化中地域色彩渐浓,以至成为关河文化,直至今日。”这既是关河文化的由来和形成,也可以说是它的基本定义。作者在此文中叙述了大关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恢弘佛教文化、绚丽民族文化、深厚地域文化,列举了张维翰、吴良桐、龚自知等一批象征关河文化开放兴盛的大关历史名人,为乌蒙偏陬的大关能滋育出如此超群出众的关河文化精英而赞叹。同时作者也坦言,关河文化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发展中伴随的平淡和悲哀,求索中流露的单薄和无奈,承启中透出的局促和浅隘。指出关河文化中一度出现的要么过于清高难触,要么过于淡薄菲浅的缺憾。觉得关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现代文明不够匹配,“作者群既小,颂扬大关的作品更少”,“与时代相比,大关的现代文化显得有些孱弱”。他说,关河文化深藏高山深谷中,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外来文明的刺激,虽有山乡的温情、民风的淳朴、人情的厚道、流水的清新、绿叶的娟秀,但缺江南的缠绵、京都的诙谐、中原的深厚、西北的粗犷,显得逼仄狭小、蔽僻孤单,以至现代关河文化在寂寞中昏昏欲睡,在沉睡中渐渐淡出了曾经有过的辉煌,使关河文化显得沉默寂寥。作者因此感言:“我只愿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切记不要以丢失文化为代价。”当然,作者更多的是用一双慧眼,洞察出关河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赞扬众多的关河儿女以现代文化的形势弘扬着关河文化的精髓,感叹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成为现代关河文化的代表人物,对这些文化人在各个文化领域的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由衷赞赏,对他们继承、发扬和传播优秀的关河文化,使关河文化生生不息、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神感到欣慰。他说:“两千年的关河文化是一种历史,一种凝重,一种辉煌,它像一条大河缓缓流到今天,滋养了关河两岸的文明,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大关人的文化理念,为现代关河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又捧读它,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让我品味出关河文化的深厚与蓬勃,也让我解读出它的希望与新生。如果每一位有文化的大关人都能对这本书认真加以阅读,都能掩卷反思一下关河文化的盛衰之事,都能为振兴现代关河文化尽一份气力和责任,我想,现代关河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期当不会很远。“读着这些文字,使我对一个寄厚望于关河文化的北京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江东是关河文化的勤奋笔耕者。他告别关河时,留给大关一份珍贵的礼物,这就是他在大关一年中,于工作之余废寝忘食、伏案劳作、辛勤笔耕,用心血、智慧、学识凝聚成的《关河心语》。
《关河心语》于2001年8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大关的山水和人民为书写主体,以一个北京人在大关的多视角审美效应和切身感受为作墨点,以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行家里手的文笔为后盾而斐然成书。全书以《走近大关》开篇,以《告别》大关结尾,共收录作者37篇文章,总篇幅13万字。作者从接触大关到认识、了解、离别大关,仅仅就是一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的观察到本质的解剖,由知其然的记录到明其所以然的解读,仅仅就是12个月360余天。在那么短暂的时限内写出如此掷地有声、厚重凝练的丰厚文字,实属不易。算下来,平均10天就产出一篇,平均一月就写出一万多字,可谓“稳产高产“。时任中共昭通地委副书记的朱恩铸对江东和他那本珠圆玉润的《关河心语》倍加赞赏,他说:“我佩服江东,在一年时间里,他溯史探今,钩隐抉微,对大关的过去和现在竟了解得那样深刻。我更佩服他,不畏艰辛,竟踏遍了大关的山山水水,甚至攀援峭壁,到了罕为人至的火地村。在农村、在工厂、在学校、在报社……都留下了他清癯和浓重的京腔……这本凝聚作者观察思考心血的力作,确是留给大关人民的一份永恒的厚礼。”在评价该书文字内容时,朱副书记说:“这本集子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粹。作者满怀赤子之心,公仆之情,以敏锐犀利的观察和出神入化的笔触,饱蘸笔架山的苍翠,大关河的激浪,黄连河的清幽,青龙洞的神秘,罗汉笋的淡薄,翠华茶的香郁,纵情书写大关的古今……讴歌大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盛赞大关绚丽的自然风光,展望大关美好的前景。”谈到该书的文笔风格,朱副书记说:“此书之文笔,似得刘白羽之气势,杨朔之隽永,碧野之空灵,冰心之细腻,确实描写出了大关的神韵,读来引人入胜。”
我手边的《关河心语》,是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钟友勤老师惠送的,我从头至尾全拜读完,有点读了好几遍,其妙笔神韵令人折服,夺目文采令人陶醉,学后的确受益匪浅。读江东这本书,不仅能读出诗情画意,更能读出一个京都作者的心声,读出别样的感受和心情。当作者《走近大关》,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除了《山》,还是山,头上千仞壁立,脚下万丈深渊。当他看到夜幕下的大关县城,联想到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觉得大关县城《也是“天上的街市”》。当他听到《大山里的“哇塞”》,仿佛听到家中女儿江畔的声音,当他听到《毛坝上的普通话》,令他舒服、快慰和吃惊。而当他看了《贫困生活档案》,感受《火地行》中见到的百姓苦寒,想起《凉风坳,我心中的怀念》,眺望《滇东北》莽莽群山中的贫困县,他心情十分沉重,不解当年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的乌蒙人祖先,说他们当初若是少走一步便抵达了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昆明坝子,为何偏偏驻足在这荒僻贫瘠、云遮雾罩的乌蒙山上。当他看到这里群山巍峨、磅礴浩瀚、气势恢弘、雄奇壮观,山清水秀、溪流潺孱、如诗如画、世外桃源时,他对乌蒙人祖先的选择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风景这边独好》。于是,他赞美《绿色的三江口》,感叹《藏在深山人不知》的青龙洞和气势磅礴、惊魂击魄的彪水岩瀑布,称赞《洒渔河畔的烛光》,亲身感受《兴隆的兴隆》,激情书写《青山绿水话木杆》。他细心观察研究《大关云》,满怀激情谈《竹韵》;他即《关注烤烟》生产,又不忘《茶之苦丁》;他即关注大关学子的《中考》,又不忘那两间简陋逼仄的《报社小屋》;他即赞扬大关领导干部的《情思与胸襟》,又夸大关驻军是《长城之砖》,更称勤劳、勇敢、智慧的二十五万大关人民是一座推不倒、压不垮、撼不动的大山。他希望《云南矿石》更纯净更闪亮,他期许过去、现在、将来《云南没有沙尘暴》,他祝愿《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大关红旗小石林不久的将来不再孤寂闭锁,他盼望数十亿年以来地球演变形成的今日大关能以《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的辩证逻辑走出低谷、升华繁荣。当作者《走过南门街》,踏上《漫漫五尺道》,有滋有味地《品味关河文化》,深沉厚重,豁达开朗地感慨《关河依旧》时,感悟人生短暂,理当多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他深爱大关诗画般的山山水水,当寻觅不全昔日“关阳十景”,信笔新命覆盖全县的《大关十景》,含人文景观十景和自然景观新十景;他对黄连河情深意切,做过动人的《黄连河流水清泉梦》,匠心独具地设计拟定了颇有文化内涵和品位、恢弘大气的《黄连河百景》,并通过《梦在“孔雀之目”》将其实现。美梦成真的作者不禁唱起了《关河之歌》。在扶贫任职期满,即将《告别》大关的日子里,作者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方面急切地想回到自己时时牵挂的那个远在京都、温馨可意的家,因为“不知二老的身体如何了?不知妻子操劳得怎样了?女儿的学习成绩是否稳定”,更因为“家,永远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永远是一个宁静的港湾”,另一方面又对大关这片热土依依恋恋。他写道:“车将行,抬眼望,笔架山云雾飘渺依然,大关河流水奔腾如昔。新世纪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不知道大关人在节日里都将做些啥?无论做啥,大年初一这一天,在遥远的北方,定然会有一个人为大关的父老乡亲包上一碗饺子,送上他心中默默的祝福。在大关这片嵯峨的土地上生活过,喝过山上的清泉水,吃过地里的五谷粮,虽无大关人的血脉,却也在感情中成为了半个大关人,这里的每一面坡、每一条沟、每一道梁子、每一个坪子都让我留恋和怀念。为其倾注过的是心血,对其倾诉过的是心声,一旦离去,不知何年何月能再有机会品味关河那边山风拂面、细雨飘发的感觉;亦不知从今以后能否再有机缘重回故地踏山间小径,临万丈深渊,那诸多的朋友,诸多熟悉的面容,此一别,或许就将是永远。”读着这情揪感缠的文字,谁不肝动肠牵?
江东说,他写这本集子的目的,是想在世纪更新之际为大关人提供一份历史片断的记载,为县域之外的人们认识了解大关提供一份多侧面的指南,为大关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份以外人视角描述大关人文风情的作品,为大关的中学生们提供一份帮助提高作文水平的范本,并以此作为一份真诚礼品献给大关巍巍的青山、悠悠的碧水、久远的红土地和那方土地上的二十五万人民,同时也把它作为留给作者本人的一份永久回忆。
作为一件在关河两岸产生的优秀文化珍品,我认为《关河心语》是作者在大关辛勤笔耕的硕果,是京都文化色彩与关河文化特色自然融合的产物。作者把它献给大关,使它成为关河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为关河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提升了关河文化的品位。《关河心语》像道敞开的文化窗口和大门,它既使关河文化吸收到新鲜空气,又使关河文化有望走出山门。《关河心语》更像文化通道和细带,它使关河文化直通北京,紧密联结北京关注关河文化的热心人。
江东是关河文化的热情关注者。十年前,朱恩铸曾断言:“他(江东)忘不了大关,大关也忘不了他。”十年后的今天,江东热情洋溢地给大关送来了《樱桃时节》回顾了作者离开大关回京都十年中与关河这方热土和人民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剪不断的情结,盛赞关河文化的发展。他谈起关河文化人,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上至耄耋之年的老翁,下到渐露头角的新秀,他一口气数出好多好多人。对不少人的容颜体貌、个性特征、所作诗文,他了如指掌。
对老一辈的关河文化传承人,他敬佩罗老(道舟)的人格品行,称道梁老(栋永)校长的古体文、陈老(长果)校长的忆旧文、孙澍先生的文物考古、李克强老师的地方音乐、龙友和老师的内涵和沉稳,此外还提到何志安、唐洁誉、龙国栋、段荣华等老先生,说他们是老一辈文化人中的骨干,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依存、维系、延续了关河文化的生命。对代表老一辈关河文化人学识风采的作品,诸如《大关南学》、《关河浪》、《关河诗丛》、《道舟诗文集》等,他给予充分肯定。
对中年一代的关河文化传承人,他赞扬沉稳宽容、醇厚朴实、缜密严谨的罗昌华老师是当代“大关文坛上的中军大将”,夸奖敏感、细腻、多思的昭通文坛知名作家王孝林老师是现今“大关文坛上的急先锋”,“在大关为文学地位不可撼动”,称赞多才多艺的周元江老师是现今“大关书法、摄影首屈一指的人物”,说他们是大关文学艺术的顶尖人物,是当代关河文化的代表和中坚,并珍藏了他们的作品集《故乡情韵》、《暖冬》和摄影集《大关·大有可观》。对昌华和孝林联手主持编辑的《大关文学》,他细细翻阅后,对大关近年取得的文化成果感到惊讶和兴奋,感慨“关河文化的发展真的是很迅速”、与此同时,他还逐一列出包括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话剧、地方史志、文物考古、围棋桥牌、根雕奇石、集蝶、苗文化、彝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中年一代关河文化传承人一百多人,称他们是传承关河文化的火种,传播关河文化的火炬。
对青年一代关河文化传承者,他称毛利辉(现已到永善县工作)是“大关青年文学爱好者中的杰出代表”,给毛利辉写过《毛毛感动我》的长信,给瓦房小学寄过包裹,建议毛利辉走以图配文的网络文学创作之路。他称赞向丽萍、程公林、杨碧薇、张澜、刘伟、毛官高等一批文学新秀既勤奋又有才华,说他们是关河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见证。他对大关几十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互联网博客及QQ群更是热心,说他吧搜到的大关人的博客都放入了他的收藏夹中,时不时打开看看。看了大关人的博客,他好像在听大关人诉说所思所想,就如在大关人中间一样,甚至感觉好像仍在大关一样。
孝林老师45岁生日时,江东在孝林的新浪博客里留言一诗,不仅对孝林“田园流墨,南甸清香,横毫立帜,关河激浪……含笑回眸,华章青苍”的创作成就表示祝贺,且以“远行千里,依然‘故乡’,十年望樱,遥寄新浪”表达其对大关的深切思念之情。可见,大关是江东丢不下的地方,关河文化和关河文化人是江东念念不忘,时常惦记、关注、牵挂的事业和人群。他自己甚至毫不掩饰地流露十年“长思大关”的惓惓相思之情。
江东在大关挂职时,我见过他。当时我在县委党校任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因无工作联系,素未接触,加之他是大关县委副书记,属“上司”,我习惯敬而远之。但知他来自北京,且和所有在大关挂过职的领导一样,勤恳工作,艰苦劳作。直观而言,他中等个头,衣着朴素、大方、整洁,身影略显清癯,常露微笑,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恭谦随和。凭直觉,他成熟老练、沉稳严谨,藏而不露、含而不张、隐而不扬,似觉城府深。看得出有雍容的气度,可掬的儒雅,优良的素养。读罢他的佳作,果见其才华学识不菲,底蕴造诣不浅。
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离开富丽豪华的北京城,到遥远的乌蒙深山撒播真情;一个学识不凡的京都人,离开北京那个温馨舒适的家,来到关河畔,将心血和学识凝聚成的《关河心语》注入关河文化,使关河文化有了京都人的文化气息;一个与关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首都人,在大关扶贫履职期满返京整整十年,仍用一双慧眼热情关注关河文化的发展,遥寄《樱桃时节》以鼓励和期盼关河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关河人,我为之动容。尽管口笨笔拙、力不从心,仍不顾文字浅薄粗陋,冒昧撰文,意在表达发自内心的感佩之情。若有不妥,还望海涵。
(201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