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利辉
毛利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94
  • 关注人气:18,5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思绪随《一个都不能少》而纵横

(2010-01-07 11:16:22)
标签:

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思绪

毛利辉

魏敏芝

小山村

杂谈

分类: 精彩转载
  前段时间,“真实小人”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不经意间提到了张艺谋当年风靡一时的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剧中的辛酸故事曾经在我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下意识的再次去回忆那些片断。更是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三个人。
  魏敏芝:《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水泉小学代课老师(临时、民办),年仅13岁。她是一个地道的山里娃,很单纯。从她演绎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让世界看到了我国山区教育的现状。贫困的学生,简陋的学校,简单而固执的老师,她们撑起了教育的一片天。前天晚上我专门下载来让9岁的女儿看一遍,她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是兴奋的在沙发上跳跃,很显然她是不知道那种辛酸的,也但愿这种辛酸不再。
  现在,椐报载,简单的小魏老师已经到美国留学了(美国夏威夷杨百翰大学),昔日的单纯已经在小魏老师身上洗去,她是幸运的.同她一样幸运的还有千万个像她以前一样的孩子,至少,读书已经不再是难事,但观念的转变,在广大的农村,还需时日。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魏敏芝这样告诉别人:自己今天的一切不仅仅是依靠幸运。勇气和努力最重要,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提到山村教育,很自然的又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毛利辉:云南大关瓦房小学的老师。2006年,他在网上的一篇帖子,仅仅是为了给他的学生们求得一双过冬的小鞋子。由此给他所在的小山村引来了包裹狂潮:孩子们有了足够的鞋子,衣物,学校也有了平整的操场,2007年“6.1”节,他和他的学生们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毛老师在他的博客里面讲述了他和孩子们以及当地老乡的故事。央视的社会记录和大家看法也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电视里,我看到他对家长的责勉,尤其令我感动,在不知不觉中,他承担了比教育他的学生更重的义务与责任。小毛老师无疑也是幸运的,他依靠网络,给孩子们展现了另外的一片天地。而他现在,至少是在他的骨子,他仍然也简单而有尊严地坚守,坚守他的那些纯朴的小山村,他的那一片简单的天地。
  说起这些,又很难不让人想到一个叫孙辛卯的老人:北京海淀的一所职业学校的聘任老师。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系,是新中国首批高级教师,70岁高龄。为生活所迫,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时,被学生侮辱,抽打,还被拍成视频在网上流传。
  相比之下,孙老师是不幸的。不幸的不只是他的学校,他的学生。当我看到电视上孙老师居然向他的学生道歉,我感到莫名的悲哀。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向那些混小子道歉,难道他低下的,仅仅是一颗老师的高贵的头颅?孙老师的悲哀,难道不是整个教育的悲哀?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才能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啊?
  明明是回忆《一个都不能少》,却任凭思绪纵横的扯上了毛利辉,说到了孙辛卯。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跑了题。实则,我是在想:同样身为教师,而且是身处在信息时代的这一任教师,如今价值观多元化,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社会层次多元化。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怎样才算是好教师?魏敏芝是我们的过去,毛利辉是我们的现在,孙辛卯,会是我们的将来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