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利辉
毛利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753
  • 关注人气:18,5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牛人张叹人生

(2009-06-17 13:28:15)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2009年夏天的某个雨夜,我炒了四个盐味不准的家常小菜,和张仕友在我家那临街的小馆子里对坐。桌子上,有温柔的灯罩下来,啤酒和苞谷酒闪着惬意的光。雨滴落在屋外三三两两行人的伞上,嘀嗒的声音钻了进来,和屋内一些很轻的音乐相互唱和着。

  “大二那年的一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我母亲,张仕友同学莫名地消失了近一年的事情。”张仕友抹着嘴角上的啤酒沫,给我讲他2005年在兰州大学读书时“玩消失”等轶事。

  他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某一个早晨上了最后一节课之后离开学校的。那时的学习清闲,光阴如梭。大学里面下午大多没课,按老师要求和常规安排,是应该到图书馆去看书,疑惑做些发呆之类的事情。但他觉得继续在课堂里混下去,自己将要疯掉。于是,他提前将自己的大学生涯结束了。

  不久之后,他便在兰州郊外的一家蜂场找到了归宿。

  家里面的人到处登载寻人启事找他时,他正隐居蜂场过着诗意般的幸福生活。每天清晨六点起床放蜂,傍晚六点开桶收蜂,这就是他一天所有的工作。呆在蜂场的小阁楼里,透过小小纱窗看兰州郊外清晨或黄昏的天空,是他认为最快乐和惬意的时光。

  母亲和舅舅赶到蜂场已是暮昏,他正在关蜂桶盖。母亲提起扁担就往他屁股上打,并没有动摇他放弃读大学的决心。于是,母亲和舅舅把他接回了地处云南大山深处的老家。

  母亲是70年代的高中生,父亲则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并不富裕。为了生活下去,也为了证明当初的选择并非错误,他开始寻找自己维持生活的依据。

  因为喜欢玩弄文字,他到报社应聘记者。由于没有大学文凭,工作并不好找。终于,一位总编给了他机会,让他写一篇文章,这当然难不到他。读中学和高中时,他的作文获得全国大奖,就像我们吃一顿便饭那样简单。“拿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我梦想之一。”他说。

  报社总编答应给他实习三个月。于是,他开始拼命地工作起来。他喜欢写并且擅长写一些为民伸张正义的“负面”新闻。为此他可以做卧底、当民工,什么角色都干,只要能写好稿子。因此,他写的很多稿件成了报社的重头稿,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报社的顶梁柱。但一些自认为非常有价值的稿件发表不了,让他很不解,也很头疼。而同村的一些人有冤屈找到他,他因故无法帮助,又多次被村人指责和不解,也让他很无奈。

  但是,后来他又怎么离开该报,并再次回到偏僻的老家等等,他提都没有提。我则手持酒杯任以听之。

  他说他目前供职《澳门商报》,为该报提供一些宣传内地的稿件。此次来大关,就是采访当地新农村建设。他说想给西部山村做一个系列的采访报道,主题拟定为“千村日记”。他说要用相机和文字,把1000个村庄瞬间发生的,或者是凝固起来的人和事永久地记录下来。但受自身经济等方面影响,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他说还想再读大学,但不想读国内的。台湾的大学很好。《澳门商报》给他提供了机会和资金上的补助,但自己还是要拿出20余万元,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大数目。

  三瓶啤酒下肚,他跑了四趟洗手间。音乐渐渐大声起来,生活里面的事情也越说越多。他说父母要他赶快找人结婚了,他认为这是一件难办的事儿。

  已是夜半时分。我准备再给他提啤酒时,他说必须得回旅馆了,“明天还要下新农村去。”

  雨停了,晓月从薄云中游了出来。静下来了的小城街道上,行人已经不多。在和张仕友谈人生的几个小时中,我很少发表个人看法。看他瘦小的身影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迷离的霓虹灯中,我才开始感慨起自己的人生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穿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