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08年硕研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新闻传播业务
一、填空
1.通常将一则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称之为();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称之为();将一篇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称之为()。
2.报纸上为一篇新闻报道配置的标题可能会有五种形式,它们是主题、引题、副题、()和()
3.新闻采访中,能够让采访对象只有表述自己想法的提问称之为();让采访对象必须提供具体答案的提问称之为()
4.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事实或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称之为()
5.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称之为()
6.报纸编辑对发表的文章所加的简要批注和说明称之为()
7.从新闻内容的展开方式看,导语“2007年11月26日9时41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公布。”属于()导语;“一个梦、一张图、一种能力、无数激情,在2007年11月26日9时41分这一个特殊时刻,完美融合成了一个难忘的现实。”属于()导语;从报道的文字表现方式来看,前者属于()导语,后者属于()导语。
8.标题“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综合运用了()和()两种修辞手法。
9.我国首份进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是()。我国第一份互动视听报纸是()
10.在2007年世界报业大会公布的世界日报前100名排行榜中,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
11.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能力的(),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联结起来,以实现()传输和()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称为一个()
12.1983年,TCP/IP成为互联网上标准()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13.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上网的报纸是美国的《》
14.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正式作为“()”提出
15.按体裁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属于()类的电视新闻节目
16.以声音符号和形象化的手法,细腻描绘和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活动及其场景的广播体裁是(),它侧重于表现某一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特点的横断面。
17.“某一时段、某一地区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人数占同地区同时段打开电视的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称之为();“某一时段、某一地区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人数占同地区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称之为()
二、名词解释
1.网路电视2.新闻述评3.电视直播4.有偿新闻5.新闻鼻6.版面风格7.报网互动8.评论“三段式”9。社会性网络服务(SNS)10.掘客(dig)
三、简答题
1.评论标题和新闻标题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2.同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有何不同?
3.近年来,媒体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在新闻采访编辑过程中如何避免新闻失实。
4.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理解。
5.对比大众传播,简述网络播客的传播特点。
四、业务操作
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
1.缩写为一篇400字左右的见报消息,电头为“本报讯”,并配标题。
2.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评,题目自拟。
一个网络热帖引发爱心狂潮一年收到包裹3万余个
受助师生来京答谢捐助人
去年12月的一天,云南省昭通市吉利镇黄荆村落下第一场雪,学生们仍然穿着单薄破烂的衣服和漏水的鞋子冒着严寒到学校上课。课间,学生们顶不住冷风的袭击,蜷缩在墙角不敢走动。看到被寒风折磨的学生,25岁的年轻教师毛利辉哭了。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全校33名小学生身着单衣、破旧鞋子的景象。放学后,他把照片带回镇上的住处,在云网上发了一个题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帖子感动了全中国亿万热心人,掀起了2007年度互联网上的一场爱心狂潮。
在以后的时间里,去镇上的邮局背包裹成了毛老师课余的主要工作。如果毛老师一天不来,镇上邮局的工作人员都会急火火地喊:“再不来,我们的饭碗可保不住了,包裹都堆到了屋顶上……”面对这些好心人的捐赠,毛老师每次都会湿了眼眶。昨天,毛利辉老师带着黄荆村瓦房小学的5名学生来到了北京。“我带着学生来北京就是想看一眼这些好心人。”
破旧的鞋子感动中国
去年12月11日,黄荆村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清晨,与往常一样,瓦房小学的学生10点刚过开始陆续走进学校。毛利辉照例很早就站在操场上,他喜欢看学生上学和放学欢腾的情景。那天,毛利辉看到的却是令他心酸的场景:许多学生被寒风冻得嘴唇裂青,寒冷缘于他们单薄的衣服和破烂的鞋。一年级的李德凤穿着的一双水鞋已经打了5个补丁,一块大补丁几乎占据了整只鞋的鞋边;7岁的陈公民穿着的鞋,后跟已经被磨得不见踪影,鞋底薄薄的一层,与鞋面快分开了;刘朝江的袜子一只是大姐以前穿过的,一只是二姐穿过的,现在她们俩都嫁到外省去了。方开明穿的鞋却是大人的鞋———方开明说,这双鞋是奶奶前两天卖白菜和鸡蛋买的,奶奶说买大一点的鞋,明年后年还可以穿……
天空依然雪花飘零,教室里失去了朗朗的读书声,嘬吸声、咳嗽声此起彼伏。课堂上,毛利辉讲课的声音几次哽咽。在海拔1800米的深山里,学生们的衣服已不能抵御寒流,幼小的身体禁不住寒冷,在课堂上瑟瑟发抖。课间,孩子们不敢随便乱动,蜷缩在墙角。放学后,毛利辉跑进宿舍,他哭了,他不知道这个冬天学生们又该怎样度过。回去后,毛利辉把孩子们的照片贴在互联网上,图片迅速在网上传开,并成为2006年度各大论坛网站点击率最高的帖子。
最多时每天能收五车包裹
当毛老师的帖子被各个网站转载后,捐赠的包裹从四面八方涌来。“最多的时候邮局不得不用最大的邮车拉5趟,包裹都堆到了邮局的屋顶,后来实在放不下了就堆在门口。”毛老师说,到目前为止共收到包裹3万余个,里面都是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玩具。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是毛老师现在每天仍能收到20多个包裹。“城里的小朋友希望他们有的我们这里的孩子也能有,所以他们还寄来了玩具、布娃娃、女孩子扎头发用的皮筋。这些东西如果分给我们镇里所有的孩子,每人能得数十件。因为东西用不完,我们就分给邻近镇子的学生。”毛老师说,他把照片发到网络上的初衷不过是为给孩子募集一双过冬的鞋子,“完全没想到事情这么大”。
带着家乡土特产看望好心人
毛老师这次来北京一是准备“突然袭击”,给北京的捐赠者带来些家乡的土特产,二是参加20日大旗网的2007年度网络红人评选。随着毛老师前来的还有黄荆村瓦房小学的5名学生,都是图片中没有鞋穿的孩子。中午毛老师带着几个孩子吃了麦当劳,拿着新奇的汉堡包孩子们围着老师又蹦又跳。毛老师不停地说:“坐下吃,坐下吃。”刚按住这个,又跑了那个。“我喜欢吃汉堡,我喜欢北京。”孩子们拉着老师衣襟争先恐后地说。毛老师眼睛却湿润了,在他们家乡最富裕的家庭是夫妻双方都进城务工,这样家里一个月会有1000多元的收入。孩子平时基本上就吃挖来的野菜和糙米饭,肉要过年才能吃到一点点。
“他们没有我们就分给他们”
下午3点半,毛老师带着学生们走访了捐助者之一、北京府学胡同小学6年级10班的郭学竹。由于事先没有打过招呼,突然拜访让小姑娘有点诧异。
郭学竹同学告诉记者,半年多以前她的老师最先在网上看到了照片,把照片拿给同学们看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全班同学开始给云南的小朋友寄东西,还以班级的名义写了信。“我们有的他们也应该有,他们没有我们就分给他们。”郭学竹说。
面对着北京的小姐姐,山区的孩子十分羞涩,但单纯和质朴却显露无遗。他们会把家乡带来的米粉、糯米糕不停地往她手里塞,直到拿不住为止。
说到愿望,郭学竹小朋友希望山里的孩子也能赶紧拥有一台电脑,因为这样“他们回信的时候可以快点儿”。毛老师显得很沉默,在他们家乡电脑是奢侈品。村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胆量大、技术好的司机才敢上来,村里人出去步行需要3个多小时。
这不是施舍而是分享
说起接受捐赠的过程,毛老师总是有点哽咽:“大年三十的早上,一个长途电话号码在我的电话里闹了起来,电话那头一个中年男子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抽泣,他说看到那些孩子,心里面好不是滋味。有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她说她的孩子看到这些山区里的孩子,嚷着要把自己所有的衣物捐献出来,电话还未挂断,千里之外的那头已是泣不成声……”捐赠的3万个包裹里,大约有1/3的人留下了真实的名字和地址,其他的包裹联系人姓名那一栏里大都写着:“一群爱你们的人”、“一个叔叔”、“你们的弟弟”、“远方的阿姨”、“来自宇宙地球的中国人”。
毛老师这次有机会来北京,于是想亲自看看这些好心人,但是由于没有详细的地址,这次只挑选了两位捐赠者,一个是府学胡同小学的学生,另一个是某公司的白领。“虽然很多人都在包裹上写着‘我们不要回信,也不要报答’,但是孩子们都有感恩的心,来之前好多孩子打算上山挖野菜和新鲜的笋,带给北京的叔叔阿姨,但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挖到,大家都觉得遗憾。”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07年12月18日A9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