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向故土的心灵之路

(2009-01-07 17:13:26)
标签:

杂谈

通向故土的心灵之路          ——王孝林散文印象


    王孝林很像一个儒生,他的散文中便有一股浓浓的儒气。儒家很强调修身齐家,忠孝礼义,尤其是一个“孝”字,“以孝治天下”。抛弃其中的封建糟柏,孝敬父母,爱护孩子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王孝林“移孝”为文,把对父母的“孝”扩展到对故土亲人的“大孝”,就形成了王孝林散文朴实、谦和、中正的风格。
  
  生活在大关县城的王孝林,每年都要往返老家——天星南甸与县城数次,他的目光温情脉脉地抚摸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心情复杂。他置身于日益繁华杂乱起来的小县城,以乡下人特有的朴实和执著,在稿纸上栽种文字。南甸那个地方我去过,回来后对王孝林说:“你父亲盘出了你这个秀才,不容易。”王孝林认为这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这个乡下走出来的秀才,坐在他县城的小屋里看书、习文。不是县城的阳光,也不是桔黄的台灯照耀着王孝林的稿纸,而是南甸,那片故土像一只沉厚的手,时时抚摸着王孝林的脊梁。王孝林是一个典型的用“心”写作的人,他总是把生命中那些最让人心动的细节写到纸上,展示到我们的面前。《孝字难写》、《家在南甸》、《龙洞水、青岗柴、南甸米》、《三口之家》、《六哥》……王孝林的散文往往能在朴实的叙述中让人眼睛一亮,继而心有所动。
  
  作为编辑,我一直对王孝林散文大踏步的前进感到惊奇。王孝林早期的散文,如《壮哉,凌子口》等,模仿秦牧散文的痕迹还很重,也就是说,在王孝林早期的散文中,一些体验和情感被他参照范文“拔高”了。那时的王孝林,在文字上刻意精致,反而没有他个人的特点。从“南甸系列散文”开始,王孝林仿佛突然找到了散文的感觉,一发而不可收,写的尽是真人、真事、真情。可以说,“南甸系列散文”使王孝林成了他自己,成为昭通散文作者群中的“这一个”,他的情感,文字是独特的,个性的,对一个作家来说,再没有比个性更重要的素质了。
  
  我认为王孝林进步的秘密在于:他成功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到了一条“文字通道”,这是一条通往故土和亲情的心灵通道,王孝林日日在这条通道里漫步,随手摘下片片绿荫,就成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散文风景。
  
  然而,困难也在这里。王孝林面临的问题是:这条通道到底有多宽,有多长。如果他仅仅停留在故土、亲情这样的话题上喋喋不休,这条通道也会将把他引向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绝境。王孝林的散文中缺乏的依然是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不是靠喊口号、说大话就可以产生的,血是什么颜色,文章就是什么颜色。王孝林迫切需要拓展自己的散文空间,把那条通往故乡“文字通道”拓宽,开拓就注定会失败,王孝林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勇敢地把笔伸向未知的陌生领地。
  
  想到王孝林,就想到了另一位出生昭通的年轻散文家——雷平阳先生。与王孝林散文中的“儒”气相比,雷平阳散文中更多一份“侠”气。雷平阳写故土,写虚构中的“雷氏家族”,他也写都市,写流浪的情怀,写爱情的感伤和美丽。所谓“现实”的东西,是经过雷平阳“改造”和“编织”过的现实。这就注定了雷平阳在目前比王孝林走得更远更高。王孝林需要的正是这种用心灵和文字去解读、重建现实的能力。
  
  我总觉得,雷平阳像是一名浪迹都市的剑客,而王孝林更像一个在小城边缘耕读的书生。雷平阳舔着伤口收获了星星和红叶,王孝林则咧着孩子般纯真的笑脸收获阳光和土豆。(作者刘广雄,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注:本文为转载,转载地址为大关文学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人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