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

(2008-07-25 08:19:10)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彩转载

    又是八月,想起去年的这两天和新华社陈鹏老师翻山越岭穿梭于大关深山陡坡的日子,很是怀念。于是网上找寻陈老师的文章,看到了到这篇。

    衷心感谢一直以来用心、正确报道“小鞋子”爱心事件的所有好心媒体人。

 

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

新华社云南分社副总编辑  伍皓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瓦房小学教师毛利辉无疑是今年以来最有名的“网络红人”之一。年初,他将他的学生们衣衫褴褛的“走光”照片贴在了网上,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爱心狂潮”。
  我们的记者非常敬业,不仅深入大关县寻访到毛利辉,与毛利辉促膝交谈,听他诉说心底里最真实的话,还同毛利辉一起翻山越岭,亲身体验乡村教师的艰难生活。
  记者传了稿件回来。总编室值班负责人觉得有一些细节“拿不准”,把稿件送到我这里。
  这是一篇有冲击力的深度报道,看得出来记者下了功夫。他选取的报道视角也十分独特,没有停留于对这次“爱心事件”的简单追踪,而是探讨了“爱心狂潮”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全国各地已有7000多件包裹寄到了瓦房小学,一直到现在还有捐赠在源源不断涌来。捐赠品主要是一些衣物,足够孩子们每人分上好几百件;而瓦房小学的孩子们用不完,又没有一种机制能让这些捐赠惠及更多的山区穷孩子。还有,毛利辉和他的学生们在网上成名以后,不断有机构来邀请他们出席各种筹资、义演等活动,使他们深陷于“商业”的困扰之中,等等。
  总编室值班负责人“拿不准”的是文中的几个细节。记者为了表现这次“爱心狂潮”也给当地带来一些苦恼,用了这样一些事例:乡里邮局的邮递员为了处理蜂拥而至的“爱心包裹”,工作量剧增又领不到加班费,不堪重负辞职不干了;不少爱心捐赠因地址不详被直接寄到了县教育局,局里不得不花一些人力物力财力转运这些包裹,为此怨声载道;很多衣物因为是旧衣服,卫生局还得花钱出人来集中消毒;县里为处理这些捐赠品已经花了好几万元,成了这个贫困县“沉重的额外负担”;毛利辉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每个月的话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等等。
  值班负责人担心这些细节给整个报道带来负面效应,下不了决心签发这篇稿件,要我来定夺。
  我认为值班负责人这个关把得是对的。尽管记者写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怀疑不是事实。但是,新闻记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肩负着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义务。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体现他的价值判断,并向受众无声地传播着这种价值观。
  如果把这些新闻事实都不加取舍地写进稿件,那些为山里孩子们奉献爱心的人们就会特别寒心:既然爱心捐赠都被当成了“沉重的额外负担”,那还要奉献什么爱心呀,真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稿件传播的就是“奉献爱心没有价值,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
  实际上,记者真正想表达的价值观并非“爱心不值得提倡”,而是“让爱心惠及更多的山区孩子”,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稿件选取的这几处新闻事实,却无助于记者对这种积极价值观的表达。
  值班负责人主张将上述内容全部删除。我想了想,新闻事实毕竟是新闻事实,作为记者当然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事实没有错,但对事实的表达应该讲求艺术。我说,“这样吧,稿件留给我,我来打磨一下。”
  我动手修改这篇稿件。我采取的表述方法是:完全客观描述事实,而摒弃所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记者也不对客观事实做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比如,只讲很多包裹寄到了县教育局,县教育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转运,这是客观描述事实;而引用县教育局一些职工的抱怨,就掺进了主观的价值判断,是需要摒弃的。
  我想,在客观的新闻事实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的时候,新闻记者只要能做到尊重事实、客观描述事实,至少不去传播消极的价值观,也就算尽到了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