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
转自国家行政学院图书馆馆长江东老师的博客
我面前摊开着一沓大关县贫困学生的档案,每张表格的后面都附有学生自己写的或老师代写的家庭贫困状况和学习情况。名单上的学生遍布全县十一个乡镇,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各个年级,我正在将其制成大表,准备上报学院,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扶助。在北京,每年下达的各种捐献任务已经有很多,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有限,而各个收入阶层的人们在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则更是有限。前两天还看到北京一家报纸上登载的一篇文章:《爱心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在收集这批贫困生档案的时候,心里是很矛盾的,既深知贫困山区贫困学生的状况,也了解都市人爱心疲惫的情景,更兼之几个月前学院职工刚为大关县捐赠了一批衣物。
翻开档案,一页页读去,心中就象压上了一块石头,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前年,不幸的日子向我们重重压来,房屋受灾,连一根房梁都不剩,烧成了一堆灰。不久,父亲又身受残疾,走路不便。父母年老体衰,病情重重,一家五口全望他们体弱多病的身体不分白天黑夜地支撑这个家。高龄的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连吃饭都需要人帮助。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即将面临辍学,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真的感到十分痛苦,也许上天就是要我经受这样的风波,承受这样的苦难吧。”——档案之一
“我家共四兄妹。大姐出嫁后生活很不幸,与姐夫离婚后一个带着两个孩子,如今为了两个孩子和我的学业已背上了三千多元的高利贷。二姐外出打工,又被人拐卖到遥远的江苏。唯一的哥哥外出打工,一年多音信杳无。命运呀,你怎么这样捉弄人,把不幸全部降临在我家!”——档案之二
“小弟在北京怀柔师范就读,刚开学时就用了将近一万元。为了我们读书,到现在家里已借了将近两万元。爸爸和妈妈都已五十多岁了,我真的不知道以后我们的学业将会怎样,爸爸和妈妈已经不可能找到很多钱给我们读书了,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又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卖,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档案之三
“母亲久病在身无钱医治,大姐在楚雄读书,养活全家的重担就落到年老多病的父亲一人肩上。我们读书的费用从小就一直靠借高利贷,至今已有在很多年内无法还清的债了。我现在非常的悲伤与担忧,担忧我不能完成我的学业,担忧无条件再进入大学,圆我的大学梦。晚上,在梦中我时常被‘辍学’这个词惊醒”。——档案之四。
“这学期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关心下,使我抛弃了对继续读书的失望和打工的念头,我绝不辜负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希望,用良好的成绩来报答学校领导、老师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但目前所处的困难,我和我的家人无法解决,今天,我怀着痛苦的心情向领导提出此申请,并迫切请求领导帮助解决,求求领导,救救我!!!”——档案之五
一户户残破的家庭,一幅幅贫病交加的画面跃然纸上。每一份档案都似一张稚嫩的脸,每一张脸上那伤心、绝望和期盼的目光都直视着我,让我无处躲闪。在贫困的山区,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极其有限,大多数家庭除吃饭外便再难找钱,许多儿童五六岁、七八岁便跟随父母下地劳动。我曾无数次看到穿着破旧衣衫的娃娃们,或者手执鞭子驱赶着羊群,或者背着装满猪草、柴禾的沉重背篓,有时看到的背篓高度竟和孩子的身高几乎相等。大关县“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已经达标验收,但这种达标却是极低层次的,辍学的比例仍非常之高。我不知道每年全县究竟有多少学生失学,但经过一番调查,我在本子里记下了下面一组数字:
全县每年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约4500—5000人,能进入学校的约占80%-85%;能够完成6年小学学业的约3000—3500人;能够考入初中的约2000人;能够完成3年初中学业的约1000人;能够考入高一级中学的约500人;能够考入大专以上学校的约100人;其中能够考入大学本科的学生约30人。应该说,在同一年龄的孩子中只有如此少的孩子能够进入大、中专学校,并非是孩子们的智商问题,也并非是他们努力程度的问题。一方面初中和高一级中学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家庭经济能力所限。一个初中学生写道:“现在爸爸在外面干活,每天晚上9点多才回家吃饭,家里买盐时都要靠卖蔬菜之类的东西去买。上初一时家里没有钱,我用自己积攒的钱花了三个星期。我们姐弟俩的床单、枕头都是别人给的,而且随时会出现经济危机。到星期六回家拿生活费,家里没有,爸爸只有厚着脸去借,每周我们姐弟俩的生活费每人15元。”其实,据我所知,还有不少学生每周只靠不到10元钱生活。一个小学生写道:“我家离学校两公里多的山路,我们兄弟每天上学都没有吃过早点,偶尔带几个红薯什么的充饥。(作者注:山区农村只吃早晚两顿饭,小学上课时间从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不吃早点就意味着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们没有零花钱,天气变冷了,我们兄弟都衣衫单薄,常常冻得发抖,主要靠课间运动运动暖和身子。”看看大关的贫困学生,再看看北京的都市学生,生活环境相差何其悬殊。当大关的孩子们在饥寒中苦读的时候,也许北京的孩子们正在麦当劳、肯德基、罗杰斯、必胜客等餐店里大吃特吃,而山里的孩子们连浪味仙、卡迪那、上好佳、吉百利等系列食品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推荐来的名单只是全县贫困学生中极小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都是各校的优秀学生。在“获过何种奖励”一栏里,有许多“三好生”、“优秀生”、“思想品德优秀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他们中有些在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演讲比赛、百科知识大赛等竞赛中名列前矛,如果有更好的条件,他们也许将是出色的人才。贫困学生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学习极其努力,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贫困学生家长绝大部分为了孩子的学业也是倾家荡产再所不惜。
“我的父亲在我11岁时去世了,整个家仅靠年迈的母亲支撑着。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因离家不远,还能背点苞谷和洋芋自己煮,上高中后离家远了,学校也没有个人煮饭的地方,母亲为了我的学业东挪西借,每月还不能保证六七十元的生活费,看到母亲日渐憔悴、衰老,我非常难过,几次哭着对母亲说,我不读了,但母亲始终不同意,坚持让我读下去。”——档案之六
“由于父亲的脚残了,于是母亲一人担当起了养活全家的重担,使得只能靠务农来获得经济收入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于是我向父母请求说我不读书了,可是父母坚决反对,他们说:‘就是苦死,卖了房子也要让你读书,因为你从小就学习努力,常被老师表扬,再说上大学是你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愿望。”——档案之七
“面对此种贫困境地,父母仍然送我读书,一是老者明智,一是少者知事。父母认为:‘只有读书,并且读好书,掌握真才实干,才是改变家乡的唯一途径。’此外,自己深知责任与使命,于是立志发奋读书,以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档案之八
当我翻阅这些档案的时候,又想到了在北京读初中的女儿和她们那一代北京孩子。这一代都市孩子的父母也为儿女的学习而焦心,也在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倾尽全力,作为孩子们自己则完全是衣食无忧。当她们为选择零食和衣服挑花了眼的时候,大关的贫困孩子们却正在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当北京的都市孩子们正在为不堪重负的学习感到厌烦了的时候,大关的贫困孩子们却正在辍学的边缘苦苦挣扎。在大关一中学生宿舍里,许多竹条拼搭的床板上铺的仅是一些纸板和一条薄毯,为抵御冬天的寒冷,学生们两人挤在一张床上,合铺被褥。有些学生将家里的苞谷饭晾成馇带到学校,每天用开水浸泡一点作为一周的伙食。高中部贫困生的比例高达50%,特困生的比例高达20%。
记得曾在高山上苗寨里的一个苗家看到过这样一幅景象:一进门,屋子中央的一根木柱上,用白粉笔写着一首小诗:“高高山上一青松,欢迎客人到我家,远方客人在哪里?写首小诗纪念他。”字迹工整,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一个身穿校服的十多岁的女孩儿正蹲在柱子下默默地切着猪草。我不知道,在辍学率极高的苗寨中,这个女孩儿最终能否完成自己的学业,抑或是已经辍学,但是那首小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那种贫寒中的美好想象和期盼,实在是美丽得象诗一样。
大关一中的元旦晚会上,学生们演出了一个小话剧《伸出你的手》,讲述了农村孩子枣花因父母双亡、家庭贫困,辍学后在城里卖醉枣,与捐献衣服、书包给她的城市学生娟娟不期而遇的故事。剧中有一幅作为道具的画,那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蓝天下是无边的碧绿小树,画名叫《同一片蓝天》,寓意深刻。的确,贫困山区那些上不起学的娃娃们与城里幸福的娃娃们拥有着同一片蓝天,但却没能拥有同样的幸福。当高山上的孩子们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心中能否感受到歌中的那种幸福、那种甜蜜?但那幅《同一片蓝天》、那几个小演员真情流露时的晶莹泪光,却让我永难忘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