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暖的力量(上篇)

(2007-08-26 01:04:21)
标签:

情感故事

分类: 精彩转载

利辉:
    我的原稿交你看看。交总社的稿子被压成一条了,我改过,觉得有点可惜!原稿略粗糙些。保持联系!一切好!!


    陈鹏
    2007年8月23日


新华调查


    温暖的力量(上篇)


    ——《学生‘走光’,我哭了》网络帖子引发全国爱心热潮调查


    (新华社记者:陈鹏8月25日电)毛利辉和他的瓦房小学现在全国闻名――因为去年12月11日的一个网络帖子,他让他的32名学生得到了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都穿不完的“小鞋子”。
    半年多了,爱心热潮持续从全国各地汹涌而来,迄今为止,这个地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的小学校平均每天能收到10个沉甸甸的包裹,2月份的高峰期平均每天高达100多个,几乎将吉利镇邮局彻底淹埋。一种罕见的温暖力量贯穿中国大江南北,它使毛利辉及其瓦房小学的孩子们深深感动,“在爱心面前,我是多么渺小!”毛利辉说。


    “学生走光,我哭了!”


    毛利辉今年25岁,但已经干了7年的乡村教师。来到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之前,他曾经在镇上的回龙小学呆了整整4年。
    瓦房小学藏在黄荆村的大山深处,从吉利镇前往学校的唯一“道路”是盘旋而上、狭窄险峻的羊肠小径,爬山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我第一次来到瓦房小学就觉得这里实在偏得离谱,也太荒凉了!”毛利辉为眼前的瓦房小学所震惊:孤零零的一栋两层小楼矗立在山凹里,门前的操场只是一片崎岖不平的泥地。
    这所单小除了毛利辉还有另一名男教师,全校一、三年级的32名学生来自大山的不同方向――一个村庄被险峻的山势完全割裂,贫困的村民大多独门独户,散落在方圆10公里的大山里,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赶到学校,天黑前再四散回家;距离学校最近的孩子至少也得走20分钟山路。
    毛利辉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中午带领孩子们埋锅造饭被他视为“每天都在浪漫地野炊”,在学校周围空地种上番茄、薄荷被则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虫鸣的黑夜让他更热衷于沉思和阅读。“我喜欢这种‘孩子王’的生活状态,它孤独、自由、快乐和充实。”
    唯一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们无遮无拦的穷困。
    他经常用他贷款买来的数码相机为他的孩子们拍照,他把它们放到网上,命名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数码日记”。昭通的冬天说来就来,2006年12月初下了一场薄薄的雪。12月11日,毛利辉拍下了孩子们脚上各式各样的鞋:打满布丁的破烂胶鞋、四处漏水的雨靴比孩子的身体还要大、用绳子从脚后跟四处打结的“叉叉鞋”……“冬天,我的学生就穿着这样到处冒水的鞋子踩在冰冷的泥水里,他们冻得发抖……我非常难过!”
    就在这天,回到吉利镇的毛利辉在家里把这组照片发到了网上,他想出了一个有力的标题:“学生‘走光’,我哭了!”他让情感尽情流淌,“我的身旁,是一群穷苦的孩子……他们衣着破烂,穿着破烂的胶鞋,风肆虐地从他们破了的布丁钻进去,雪水沁透了他们张着嘴巴的鞋……请帮帮我的学生!”
    这张帖子的威力让毛利辉措手不及,它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爱心狂潮。


    爱心狂潮


    毛利辉的帖子在10天之内被广泛转发,点击量最高的时候飙升到20多万人次,很多网友含着热泪看帖、回帖。毛的呼吁得到迅速响应,爱心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云南东北高原的大山深处。
    “朋友们的热情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毛利辉说,大大小小的包裹(衣服、鞋袜、学习用具,还有感人至深的信件)很快在12月中下旬堵塞了吉利镇小小的邮政局,毛利辉一头扑到包裹的整理、记录、分拣的浩繁工作之中;大关县教育局专门成立“春雨行动小组”,选派三人负责接听学校电话,副局长亲赴吉利镇邮局指挥包裹的分拣分发。圣诞节那天,瓦房小学的32名孩子领到了第一批衣物。他们高兴坏了,但是毛利辉不得不帮着他们把穿到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重新搭配再穿,“他们根本不知道衬衣应该穿在毛衣下面!”还有的孩子把李宁运动鞋的左右脚给弄反了……
    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和鞋,手里拿着漂亮的文具站在泥地里,灿烂地笑了。
    “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毛利辉说。
    这仅仅只是开头。最远的包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大洋彼岸,最近的就来自大关县内。捐赠者有企业员工、政府官员、普通工人、中小学生、打工一族……一个上海女孩打电话来非要给孩子们每月寄两百块钱,毛利辉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只是一个从四川泸州走出去的打工妹,生活从来不宽裕;一个在广州服役的士兵每月坚持从微薄的津贴中拿出140元钱,他在最近两个月里由于严重胃病需要买药而少寄了20元,他立即声明:一定会在下个月补上这20块;一群广州的打工妹在凑够了衣物之后却没有足够的邮资,只能再次上网发帖寻求帮助……
    “每一个包裹就是一个故事,”毛利辉被感动着,这个单纯质朴的小伙子一再强调,“每天面对那么多关爱和付出,我才发现自己有多渺小。”
    在记者跟随毛利辉翻山越岭完成采访的8月中旬,他一路上不断接到全国各地的爱心电话,他不得不一再婉拒:现在收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暂时不需要了。


    必须懂得感恩


    迄今为止,瓦房小学已经收到7000多个包裹,仅包裹邮寄资金就超过了40万元。在2月份的高峰期,每天的数百个包裹几乎淹没小小的吉利镇邮局;学校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从早到晚一秒钟都不曾间断过;毛利辉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他的父亲只能帮着他做一些信件登记工作;然而,源源不断的包裹仍然在前往吉利镇的途中。
    如此大规模的捐赠让瓦房小学的孩子们领了一批又一批衣物,整个黄荆村的村民已经被通知前往邮局背了三次;最后,整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吉利镇每户人家都拿到近30套衣物。三年级学生万家星就领了近百套,他问记者,“够我穿五六年的吧?”三年级学生万世林也穿上了不错的旅游鞋,他的父亲万家彩的开了个玩笑,“衣服够他穿半辈子了!”
    县教育局开始将汹涌的爱心狂潮进行分流,分发到周边的鲁甸县、绥江县、永善县甚至四川宜宾的部分贫困小学。
    最大的改变是,苏州一家企业捐款近2万元为瓦房小学建造了操场――工人们将校门前的烂泥地变成了一块标准的水泥篮球场,角落里还搭了一张乒乓球台。从此告别烂泥潭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成天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疯跑嬉戏,再也不用担心泥水把自己的新鞋弄脏弄湿……
    六一节那天,黄荆村的家长们自发来到学校为孩子们过节,他们在操场边的树荫下埋锅生火、做饭炒菜,在阳光灿烂的下午聆听孩子们响亮的歌声,很多家长喝多了,他们醉醺醺地拽住毛利辉,向他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
    “可我有点担忧,过分的关爱会不会适得其反?”毛利辉却冷静下来,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们被爱心狂潮淹没。他对孩子们进行了感恩教育,“我告诉他们,对这些爱心我们必须心怀感激,但最好的感恩就是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曾经穿着一双破烂胶鞋的刘朝兴现在趿着一双不错的塑料凉鞋,“我长大了要成为毛老师一样的人,去帮助更多更多的人。”他说。(上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