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利辉
(一)
这是一个做了一百年的梦。
几代山娃儿的梦。
(二)
一直都是这样,瓦房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方式耕耘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辛劳的汗水换取大地给予的馈赠。一两个过年肥猪、两三把镰刀锄头、四五个背篓撮箕、五六升谷子苞谷、七八次人亲往来,再加上晚上收工时用九分醉意换来的舒筋活血,这日子也就感觉十分遐适了!
闲时,八十七高龄的胡大爷、七十六的张奶奶、六十五的吴表叔、五十四的李婶婶、四十三的孙大哥、三十二的苗大嫂、刚满二十的万兄弟、芳龄十九岁的黄小妹,各自有着不同“休闲”把式。老大爷们用一些很惬意的姿势,把自己往院坝边的石头上一搁,拿出上了陪伴多年的烟斗,吧嗒、吧嗒地燃烧着自种的兰花烟,然后很舒畅地吐出缕缕青丝,再眯着眼睛看着这些烟雾消散在风中;大娘大婶们则端着满筛的针和线,贤续那几十年来一直未曾落下针线活,整齐的针脚挡住刺骨的寒风,遮住了裂缝里面的“风景”,然后在衣裤上形成另一道“风景”;一些“有文化”的长者,把一副老花眼镜、一两本残书、一锅陈年老茶罐组成一道风景,再唤来一群顽童围在自己周围,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或者姜子牙这些人物,就会不厌其烦地从他的话语中活灵活现起来;当然,看到听众们如痴如醉的样子,老人就会很得意,这是一种“时尚”;中年大哥们用粗旷的语言喝酒,把豪爽与耿直直击“土巴碗”碗底;年轻的兄弟们整天好奇的是小妹们的悄悄话;小妹们打猪草的背萝,满装着在外打工姐姐捎回来的美梦……
(三)
而在2007年6月1日这天,人们的生活规律却有了一些变化。包括八十七高龄的胡大爷、七十六的张奶奶、六十五的吴表叔、五十四的李婶婶、四十三的孙大哥、三十二的苗大嫂、刚满二十的万兄弟、芳龄十九岁的黄小妹在内的瓦房父老乡亲们,放下了手中的犁耙、锄头和打猪草的背萝,带着黑黝黝的烟斗和针线,从四面八方来到了瓦房小学,聚集到了这个小地方。
http://club.yninfo.com/NewUserImages/070109/20076903338288.jpg(组图)" />
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恰当的角落,挂上一两封火炮,随着打火机的“啪哒”声响,山沟沟里面就劈劈啪啪热闹起来。接过学生们双手端上的茶水,人们便自己在操场上、学校边的林地里、走廊上,找上一席之地,或站或坐,等待着一个仪式。
家长们背着自家的米、腊肉、鸡蛋、热白菜、辣椒、洋芋、竹笋、腌菜、豆子等,早早地来到学校,各知其事地在操场旁边垒起了灶头,兴起了“锅场”。
两个被称作老师的人则更忙碌,他们把一条条彩带挂了起来,让一面面彩旗飘扬在风中,一幅幅大红标语贴上了墙面,喜庆的气氛很快就出来了;《我们是***主义接班人》、《采蘑菇的小姑娘》、《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歌曲,和孩子们干净欢快的笑声一起,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到达瓦房的,还有来自深圳、曲靖、昭通等好人心,一起到达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
(四)
因为实现了一个梦想。实现了一个做了百年的梦!
梦的实现,是因为去年那个叫《学生“走光”我哭了》的温暖故事。如果不是那个温暖如童话般的故事,一切将不会有所改变。
那个温暖故事一直延续着,它改变了瓦房父老乡亲的一些想法,改变了孩子及家长们冬天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瓦房父老乡亲的梦——修建一个像模像样的不打湿小鞋子的水泥球场。
这个梦想的实现,用了好长的时间——差不多一百年;也没有用多久的时间——短短一个月!
这个梦想的实现,和一家叫做“飞索半导体”的外资企业有关,更离不开所有关心瓦房孩子的好心人。是他们让孩子们拥有了一块干净平整的水泥操场,有了规范的乒乓球桌,有了音响设备,有了电子琴,有了好多好多珍贵的课外读物……
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操场上蹦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绳,可以到“电教室”里听好听的儿歌,可以到图书室看心爱的童话故事、连环画,《十万个为什么》《世界真美妙》等书总是让刘朝兴、尹成键等同学舍不得放下;孩子们身上穿的干干净净的,李德凤同学也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玩耍,不再羞涩了;陈一波的弟弟还没有上学,可办公室里面的玩具却吸引着他每天都要到学校……
(五)
因为实现了这个梦想,瓦房的父老乡亲非常的高兴。
所以,他们把6月1日这一天看作是儿童节,也把它当作是“感恩节”!
家长们半个月前就有了一个约定:在六一节这天,背上自家的锅盆碗、背上自家的腊肉大米,到学校煮一顿饭,一是为了庆祝六一节,让孩子们都开心;二是庆祝梦的实现,庆祝学校环境的脱胎换骨;三是为了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爱,感谢让孩子们温暖、让孩子们得到知识、给孩子们好的环境的好心人!
校区的群众也早早地就有了准备,六一节这天,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到学校一起庆祝,一起感恩!
一碗腊肉、一盆豆花、一口醇包谷酒,呈给远方的客人,呈上的是瓦房群众的谢意,呈上的瓦房人民的热诚!感谢您!感恩的心,感谢有您!愿好人一生平安!
(六)
夜晚,熊熊的篝火,留住了远方的客人,留住了意犹未尽的人们。家长们带着孩子,长者依旧吧嗒着兰花烟,年轻人则围着篝火跳起了舞蹈,唱起了欢快的歌谣,中年的汉子们传着一个特大的“土巴碗”,你一口、我一口、他一口,一碗醇苞谷酒用不了多久,变被豪爽的汉子们“干掉”。
夜的十点,山野静了下来,人们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篝火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燃烧着每一个在场人的心。围着篝火,人们谈起了昨天,说起了今天,展望着明天。曾兴艳的爸爸说,希望每一年的“六一节”都这样过;刘朝兴的爷爷说告诫刘朝兴,要记住给与自己的人,在自己能付出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是美好的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