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00网友和32个学生的寒冷对决

(2006-12-31 15:11:09)

    在瓦房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瓦房人以他们固有的姿态,世代刨土为生,贫瘠苍凉的土地、消瘦的老黄牛、云雾中的山影、暮昏中的炊烟并没有让瓦房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让瓦房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娃儿些竟被人甩到了一张网上,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外国人过的“圣诞节”前夕,这一张网,以爱的姿势,铺天盖地拥抱着他们……

  
http://club.yninfo.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club.yninfo.com/NewUserImages/061012/2006123012525525.jpg
  

                                             哇,这么多新鞋子。
  
http://club.yninfo.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club.yninfo.com/NewUserImages/061012/200612301269672.jpg
  

                                  穿上新衣新鞋,这个冬天学生不再冷。

  
http://club.yninfo.co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club.yninfo.com/NewUserImages/061012/200612301264417.jpg
  

                                   泥地里的新鞋温暖这个冬天。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12月24日,大关县吉利镇中心校收到来自广州、青岛、上海、井冈山、昆明、文山等地邮寄过来的包裹,收件人均是: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全体学生。
  圣诞节。吉利镇瓦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李德凤,穿着她那双破了五条口子的水鞋站在操场边,肆掠的寒风钻进她那单薄的衣衫,她忍不住瑟瑟发抖……几分钟后,李德凤换上文山州富宁县委督察室的叔叔阿姨邮寄过来的新鞋袜和昆明市司法局张捷叔叔及邮寄过来的毛衣,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瓦房小学全校的32个学生,身穿崭新的衣服鞋子,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冬日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他们的笑脸上……
是什么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相隔几千公里的圣诞礼物,全部集中到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爱,源于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
  2006年冬至的一场大雪,瓦房小学旁边的山坡,变成了白皑皑的一片。中午时分,操场上的雪已经融化,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同学们在泥塘里奔跑嬉戏,操场上不时传来孩子摔倒在泥塘里的哭声。
  一年级的教室门口,刘朝江把手伸进衣服的最里层,身子缩成一团,李德凤依然是穿着那双陪伴了她整个冬天的、张着五个大大“嘴巴”的水鞋,黑黑的裹脚布水鞋的嘴巴里掉出来一大截;陈公民没有穿袜子,已经没有后跟的鞋子,被上学路上的雪水给打湿了,裸露的小脚跟被冻得乌黑;方开明穿着一双超大的鞋,据他姐姐说,姐弟俩的鞋,是奶奶卖鸡蛋和白菜给他们买的,码子大一点是为了长大以后还可以穿……尽管很冷,他们并没有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到操场上玩耍,几个同学就这样蹲在墙角,眼睛里一片茫然……
  毛利辉是这个学校两个老师中的一个。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再想到自己的小时候,心里满是酸楚与痛。
  这些孩子需要帮助!可他一个人的力量却无法让那么多的孩子温暖。
  他拿出了自己节约了几个月工资买来的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些照片。
  放学回家以后,他来不及填充肚子,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以《学生“走光”了,我哭了!》为题,把这些照片发在了云南信息港的论坛上,希望网友们能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捐些衣物。他在帖子的最后写到:“……如果您愿意,这儿有个地址,花上您宝贵的半个小时,到您身边的邮局,给这些孩子寄上一两件衣物、鞋子,寄上您的一小点心意,就可以使这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山区孩子整个冬天不再寒冷……
  “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能得到帮助。我相信,有那么多的好心人在默默地关心、关注着他们,孩子们的明天一定会好的……”“孩子们不接受捐款,只接受捐赠的衣物、鞋袜,多少、新旧都可以。他们急需的是温暖和爱!”为了让网友相信这是真实的,也为了方便网友联系,毛利辉在纷繁的网络留下了自己真实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留下了学校的地址、监督咨询电话。
  一切,只为孩子们暖和一些!

  32个学生和15万网友的爱心接力
  
  《学生“走光”了,我哭了!》被评为云港社区的精华帖,几天时间点击率爬上了云港社区第二的宝座;此帖被网友转发到天涯、西祠胡同等各大网站、论坛及个人博客,然后又被网友们转载,再转载……且点击率均排在各大网站论坛的前几名。在短短十余天时间里,总点击率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次。
  这些照片及文字触动了更多网友柔软的神经。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要为孩子们捐献爱心。一网友留言道:“我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教师,看到你转的贴子我哭了!我们这的孩子已经不需要捐赠的衣物了,我把同事们全叫来看这个贴子了,我们会整理衣柜的!你的学生们不可怜,因为他们有一位好老师!”一个读三年级的小朋友留言:“毛老师,我看了您发表的图片后心里好难受,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我和妈妈商量好了,决定将我一、二年级的衣物、鞋袜给你们邮寄来。虽然我们家里并不富裕,也算是尽了我一个少先队员的本职。我也会告诉我们班的同学,让他们也看看您发表的图片,希望他们也能为这些小朋友尽点力。”  有一位没有结婚的女孩打电话说:“我还没有孩子,但我会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寄过来!”……
  更多的网友立即行动起来,不但找出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衣服,而且发动身边的朋友捐献,然后邮寄过来。
  就在毛利辉发出帖子的第二天,昭阳区城管大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打来“电话”称,已募捐到三大袋衣物,大队的领导也特别重视,准备亲自把衣服送到学生手中;深圳一外资企业的负责人打电话给毛利辉说,他们已经倡议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八万多职员,募捐羽绒服;文山州富宁县委督察室的几位未婚的年轻人捐款买了33双新鞋新袜子邮寄过来;昆明一不留名的好心人,请汽车把衣服直接运到大关教育局,转给瓦房小学的学生;曾在大关县挂职的北京行政学院的江东,看了帖子之后,立即在学院发动捐助衣物,现在已经邮寄出来,并将帖子转发,点击率达5000多。
  天涯社区的一网友将毛利辉的帖子转发之后,因关注的网友太多,但又找不到毛利辉的联系方法,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  
  圣诞节那天,第一批捐助的衣物到了瓦房小学。33双新鞋,33双新袜子,两百多件衣服,其中有一半是网友买的新衣裤。孩子们和家长开心了,虽然他们不太理解“圣诞节”是什么节日,可他们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谢谢这些好心的人!”陈公民的爸爸抱着一大堆新衣服说。 
  看着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毛老师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面还有好多好多网友寄来的衣物,我们学校的孩子用不了那么多,我们将把多的衣物拿来请中心校给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孩子。”毛老师说。
  关河两岸又飘起了雪花,毛利辉坚持说:因为有爱,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思考:   毛老师这些帖子能引起关注,其实不是偶然。毛老师用节省下来的几个月工资买了一架索尼W50的数码相机,这架相机不仅仅成为了他生活的时尚用品,更成为了一件记录真实、公布本原、宣泄感情、争取关注的有力武器。利用它,毛老师把滇东北大关山民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卖头发的老奶奶》、《捅马蜂窝的山民》、《抬香担的队伍》、《杀年猪的学生家》;利用它,毛毛表达了对这方贫瘠大山里的贫苦人民的深厚的情感,《贫困生日记之……》、《我们的爱能为女儿支撑一片蓝天吗》、《学生们“走光”,我哭了!》;利用它,毛老师将山区教师的清苦孤寂,以及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对穷苦学生们的无私关爱,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利用它,毛老师争取到了广大网友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捐赠,学生和教师的图片登报、有网友前往探望学生、捐赠的衣物正陆续到达、贴图的点击率达数十万,始终高悬精华区前列。这个数码相机比它的同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远比城市家庭的玩物更具价值。
    ……
记者:杨明  

相关连接:
    为确保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做好灾区学生冬季保暖工作,市教育局于12月22日安排部署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及学生冬季保暖工作。
    市教育局要求,盐津、大关地震灾区必须及时成立校舍恢复重建领导组和工作组,每个项目学校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在恢复重建工作中,既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又要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提前启动建设,确保校舍建设质量,按时交付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督查督办,定期检查,执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和月报告制度。
    据悉,恢复重建工作将于 2007 年 7月 31 日前竣工投入使用;受灾学校学生将于12月底前全部搬出帐篷教室,转入简易教室或租借民房并班上课;对教室和宿舍损坏的门窗将于12月底前完成修复任务;在新建的简易教室中,每间将配置安全回风炉一个;12月底前,将对灾区贫困学生开展一次送爱心活动,为学生捐赠衣物、棉被等过冬物品,确保学生安全过冬。  

来源:《昭通日报》   马胜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