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辉其文其人
文:刘金富
利辉从远方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说他的文章在当天的《昭通日报》上发表了。他是在该报的网络版上看到的,并且将此消息最先告诉了我,作为朋友同时都是文学爱好者,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当然这祝贺只能是充满激情的话。一个文学爱好者,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被印在报刊上,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喻。为此,我从内心里为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快乐。后来我找到当天的《昭通日报》一看,好家伙!竟然占了该版的四分之三的版面,利辉第一次发表文章,该报就能如此不惜版面,可见文章质量绝非一斑。
我与利辉认识并成为朋友是在五年前的秋季,那时二十岁的他是那所完小的校长,而我则因一年制中师班毕业未分工,到该校当代课教师。缘于对文学有着的共同爱好,我们很快成了知己。利辉读师范时是学校社团的成员,对散文十分痴迷。参加工作后仍笔耕不辍,优美的散文写满了厚厚的笔记本,只是未有发表。那些情真意切质朴的句子,直让我们几个同事得以欣赏品味。我因曾有几首小诗见过报,同事们调侃地称我为诗人。当然,我这诗人名不副实,写的只不过是只言片语,不具深度,真格的冒牌货。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我们决定以学校的名义办个文学刊物,利辉在筹办刊物时表现得最为积极,请求政府资助,请人当顾问,设计封面,我们将汗水挥洒在奔走的路上。刊物印发后,在全县引起不小的轰动。遗憾的是,由于大家工作的变动,这本刊物办到第三期就停止了。停刊后,我们当时许多成员都停止了对文学的追求,利辉却坚持了下来。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件很清苦的事,特别是处于纯属爱好而无所成绩的人,即要耐得住寂寞,不被世俗与浮躁淹没,又要坚韧不拔,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倒,更不能冲着为名图利而来。要做到这些,在今天怕有些大作家也难做到。更不要说还未成名而只是热爱文学的写者。利辉在这些方面是做到的。刊物停办以后,利辉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购买了许多文学名著,潜心研读,并负债安装了电脑,上网遨游文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荷露出了尖尖角。他的文章相继发表在《昭通日报》等各类报刊杂志上,并在榕树下网站、好心情美文网等著名网站上发表文章多篇,文章录入云南作家文库网站……为了与广大的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探讨,利辉拥有了自己的博客,并主持了一个名气不小的文学网站(关河文艺网)。利辉取得的这些成绩,显然是他努力拼搏的结果。
利辉的文章,由于水平问题,我不敢妄于评论。但有一点我是不会说错的,他的小说,语句优美,情节曲折动人而又不失真,取材于我们摸不到看得见的事物,读着亲切而真实,仿佛在讲着他自己的故事;散文则是流畅而淋漓,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人生的期许原汁原味地说给我们。而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其核心都在关注贫困。如《贫困生日记》,就是将笔墨倾洒在山村孩子求学的艰辛里的,着力表现因贫困而致使大山里的孩子求学的艰难。为了更加直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他还将相机镜头对准了大山里的教师和儿童,把大量的实景图片融入了自己的文章,反映山村教师和孩童学习生活的文章——《那些山花花,开得红艳艳》,在《昭通日报》头版整版刊出,《一个山村教师的数码日记》系列在云南信息港点击率超过三万……他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文章,在报刊、网络上刊发后引起了小的反响,有的热心人士表示要为山里的孩子捐点款,有的则表示要到大山里来支教。他用自己手里的笔,通过文学的方式作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才是文学的命脉之所在。而这,需要的是拥有一颗慈爱、热忱的心。用这颗心去表现生活、歌颂赞美生活,去缔造至真至美的生活。这些方面利辉是做得比较好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利辉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的沃野里苦苦耕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外,也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关这块文化底蕴深厚,创作环境优良,文学分为浓郁的土地上,随着《大关文学》的创办,涌现出了一大批象利辉这样痴迷于文学的新人,他们又着对文学的一腔热血,满腹激情,有着无穷的创作力量。很多都是作家诗人的优质坯子。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衷心希望利辉以及更多象利辉这样的作者能够走上成名之路,成为文坛里的千年古松。不做花园里的昙花一现,渴盼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一道丰富的精神粮食,我们期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