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写的小说发表了
标签:
赤峰市儿童小说少年文艺文艺研究班内蒙古 |
分类: 小说 |
小说《裂纹》写于1986年5月1日。当时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五一节放假,离家近的同学回家,离家远的同学出去游玩。我要是回家,从呼和浩特乘坐火车到赤峰市需要28个小时,然后乘坐班车到阿鲁科尔沁旗我的家天山镇,还需要一天,且下了火车没班车,得住一宿,第二天才能乘坐班车。
我回不了家,坐在宿舍椅子上,面对着铺在桌子上的一叠16开白纸,琢磨着写小说。我写小说的习惯都是先在纸上打草稿,然后抄在格纸上,寄给报刊。
写什么呢?脑海里搜索过往的生活经历、故事和人物,想起姐姐家的两个外甥,性格鲜明,故事容易虚构,我就在纸上列个提纲,按部就班地写起来,半天就打出了草稿。
草稿末页,页尾标明写于1986年5月1日晚文研班宿舍
这篇小说在格纸上抄好后,我跟我们班的同学倪向阳说了这篇小说的内容,他是兴安盟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兴安文学》的主编,他看了小说,对两个性格迥异的儿童很感兴趣,决定在《兴安文学》上发表。《兴安文学》是双月刊,刊登在1986年4期。


《兴安文学》是内部刊物,在上面刊登不算发表,而且《兴安文学》不久就停刊了。我想在正规的刊物上正式发表,就往有刊号的正规刊物投,但是,投过好几家刊物,都没有被采用,我泄气。就把这篇用格纸抄好的小说放在桌箱里。过一两年想起来,就投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退回来。我渐渐对这篇小说失去了信心,认为它永远无法发表。
2005年我把一篇小说的旧作《埋在山顶的种子》投给天津的《少年小说》
,在2005年3期的头条发表出来,鼓起了我对《裂纹》发表的欲望。2006年1月份,我把这篇小说投给上海的《少年文艺》,2月5日被退回来,编辑单德昌写了一封信:
吕斌先生:您好!《裂纹》收到,谢谢您。
作品题材一般了些,经研究后,不准备用了,寄还给您。
祝好!
单德昌
2006年2月5日
从那以后,我断断续续往外投过这篇小说,每投一次之前都进行一次修改,每一次修改我对这篇小说都有新的认识,都会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2020年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征文,我对这篇小说进行了修改,特别是结尾修改得比较大,把主人公的释怀改成哥哥和弟弟的和解,后来证明,这个修改非常重要,以前没有发表,估计和结尾不好有关。于12月24日投给了这个征文。
评选阶段,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通知这篇小说入围,这让我意外,说明这篇小说有可取之处。最终没有获奖,却让我对这篇小说改变了认知,断定可以发表。
我于2023年9月15日投给了《少年文艺》(江苏),编辑9月25日在QQ上通知我过了终审。
因为之前我还有两篇小说在《少年文艺》过了终审,《挖药材》刊《少年文艺》(江苏)2024年4月,《表扬》刊《少年文艺》(江苏)2025年1、2期合刊。发完这两篇小说,2025年11期发表了《裂纹》。


编辑约我写创作《裂纹》的创作谈,我写了《在生活中寻找动人的故事》的创作谈,发表在2025年11月14日的《少年文艺》公众号上。
我的体会是文学作品写出来后,投出去发表不了,不要放弃,要不断地进行修改,每一次修改都能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就会把不合理的地方变得合理,读起来赏心悦目,容易被编辑接收,被作者赞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