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斌:我和《奔流》
(2024-08-01 07:16:06)
标签:
河南省时代报告奔流纪念复刊十周年 |
分类: 散文 |
吕斌:我和《奔流》
奔流文学
时代奔流 赓续文脉
奔流复刊10周年纪念特刊
我与《奔流》
2024年,值《奔流》复刊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向全国各地、各界文朋诗友约稿,让大家写出自己与《奔流》的过往情缘,推出一期纪念专刊。此次约稿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友的响应,大家纷纷执笔抒写。我们从众多的稿件中选出佳作刊发出来。在此,再次感谢各位文友对《奔流》的支持!
我和《奔流》
吕斌
与《奔流》杂志的交往,是我的一次特殊经历引发的。我从乡村中学调到行政机关工作后,1995年又从基层行政机关调到《赤峰日报》当记者,第二年的8月,驻赤峰市的森林警察部队领导找到我们报社,说他们驻扎在深山老林的部队生活非常艰苦,希望能给报道一下,报社把这个宣传任务交给了我。
这次采访的艰难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给我的心灵触动很大,用终生难忘形容,一点儿不为过。被采访的森林警察部队驻扎在赤峰市北部的阿鲁科尔沁旗最北边的罕山原始森林里,从赤峰市区到阿鲁科尔沁旗320多公里,再到森林警察部队的驻地255公里。
森警中队的营房在一个山洼里,旁边除了阿旗防火站的几间房子和防火站的家属房,周围全是大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中队的院子除了正面房子,两边有篮球场、菜地,官兵们正在整修院子,天上下着小雨,院子的沙地一踩一个坑,官兵们浑身是尘土和汗水。我们下车,一个军官接过我从车上拿下来的报纸和信,这是我们路过白音温都苏木邮政所时给他们捎过来的。他们这儿没有邮路,报纸全靠上山的车捎和他们下山取,有时一两个月取一次报纸。屋地也是沙地,一个戴眼镜的通讯员给我们端来几盆洗脸水。我和他说话,知道他的父母都在包头市当教师,他是独生子。他的工作是天天提前起来打扫室内外卫生,给军官打水、打饭,白天跟着士兵训练干活。我问他想家吧?他没说话,转过脸去擦桌子,我看见了他眼角的泪珠。
晚饭摆到桌子上的菜中,牛肉干儿有异味,其他几样菜也不新鲜。听中队干部说,他们吃肉吃菜都是用车下山去阿旗所在地的天山镇拉,往返几百里,路又难走,跑一趟不容易,大雪封山或雨季车下不了山。他们为解决吃菜,自己在野外种了一片菜,用山水浇灌,还利用夏季产蕨菜季节,全体官兵到几十里外的山上吃住采一个月蕨菜,腌成咸菜能吃一年;肉最难办,从山下买来的肉放不住,买冰箱这里又不通电,他们就晒些肉干儿,肉干儿时间一长就坏了。饭后我走进厨房,一个战士正切咸菜疙瘩,菜架子上放着几棵大葱和几个土豆,还有一块巴掌大的坏猪肉皮,再没有别的菜,我问战士才知道,现在雨季车无法下山,只有这么将就,主菜就是他们从山上采回来的蕨菜。
他们吃的水是山水,打出来的井水有草根子味,且水硬,吃了掉头发、拉肚,战士们说洗头时水上一层头发。山水是从山上淌下来的,水从驻地前二百米处山沟里流过,天天早晨一个班的战士用水桶运水,运回来的水经过沉淀才能吃。冬天他们天天去山沟里砸冰,把冰放到锅里化开做饭用。烧柴是到山上捡干树枝,为解决吃粮不足,在野外种了五十亩荞麦。
第二天早晨我起来散步,见一个战士背着一个军用挎包出了院子,朝南边大山走去,我好奇地跟着他走了一段路,他翻过一道梁没了影儿,我不明白他干什么去了。我置身在大山围住的草地上,有一种恐怖感,听战士们说,这儿狼群很多,天气反复无常,冬天大雪封山,方圆百里没人,刮起风来像火车吼,院墙都能刮倒,房上的瓦刮的像纸片飞舞,风过后院子一层沙子,用汽车往外拉,过一个冬季就得换一次窗户玻璃。夏季天气变化更快,我在的那几天,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刮风,一会儿出太阳,一会儿阴天。吃早饭时我一打听,才知道往南走那个战士是去看荞麦地,怕野兽祸害庄稼,整个夏季他就守在那片地边。
中队长介绍我认识了炊事班长张宏伟,他超期服役近二年了,他是哲里木盟科左旗人,家有爷爷奶奶父亲弟妹,家里很需要他,但部队更需要他,他就留了下来,当代理司务长、炊事班长、卫生员,1995年他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优秀青年,他不爱说话,问一句说一句。
我接触最多的还是干部,指导员何炳恒家在林西县,因为交通不便,他一年难回家一次,他爱人带着孩子来过驻地一趟。中队长杨志军27岁了还没有结婚,缘由是他在这深山里,结婚不知道该把家安在哪里。正在见习的军官侯延明家在呼和浩特,他爱人在电业局工作,他介绍了和爱人谈对象的过程,恋爱的经历,成了我后来写的小说中的部分素材。他喜欢写散文,他把曾经在《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晚报》等报上发表的散文拿给我看,遗憾的是这里交通不便,无法把稿件及时寄出去,他一年多不写什么了。
大山里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那部电台,发报时一个人摇发电机,一个人收发报,电台杂音太大,我听半天也听不清一句话,报务员说他听习惯了,能听清。和官兵的接触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热爱大森林,喜好森林警察这个职业,他们共同的心愿是让中国的北疆永远保持绿色。
我走时战士们让我把信捎到白音温都苏木邮政所,通过那儿寄出去。我看着信封的落款:阿旗森警中队,心想,这么堂皇的地址,没人会想到是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我乘车离开军营时,望着远去的营房,山坡上坐着看荞麦地的战士,我心潮涌动,唯一的想法是,把这里的所见所闻告诉山外的读者。
回到报社,我写了一篇通讯发表在我供职的《赤峰日报》上,总觉得并没有把森林警察官兵们内在的东西写出来,新闻有它的局限性,要想不受约束地全方位展现驻守深山里的森林警察精神风貌,就得用文学的形式,可是,写一篇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我一时没有明确的定位。
虽然我没有写,但是,那次采访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年又一年,始终挥之不去,如果不写出来,我永远不能释怀。
经过多年的沉淀,2014年利用年休假,我以罕山森警的人物为原型,以罕山为地理依据,以当代社会环境为背景,发挥我的想象编织故事,写出了中篇小说《来自大森林的爱》,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写完我的状态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欲向社会呼出口……
发给哪家杂志呢?在众多的杂志中,我想到了《奔流》,那是我多年前就推崇的刊物,能在上面发表小说,是我的荣誉。恰好在网上看到《奔流》复刊,2014年10月16日16:13 (星期四)通过邮箱,我把《来自大森林的爱》发给了《奔流》杂志。过了大约一周,下午我走在下班的路上,手机响了,一个女子温和的声音:你是吕斌吗?我是《奔流》杂志的编辑,你投给我们一篇中篇小说《来自大森林的爱》,我们决定采用……我的心剧烈地跳动,喜悦灌满了我的大脑,我连说谢谢!
《来自大森林的爱》发表在《奔流》复刊后的2014年第2期的头条,引起了我们当地文学界的注意,受到了读者的热捧,《内蒙古晨报》《红山晚报》进行了报道,《赤峰日报》在“青纱副刊”对这部中篇小说进行了连载。剧作家吕满华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发表在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办的《草原·新剧本》杂志
2016年4期。2016年10月在赤峰市举办的首届“赤峰文艺奖”评选中,《来自大森林的爱》荣获“百柳文学奖”,那是赤峰市最高的文学奖项。
中篇小说《来自大森林的爱》能在《奔流》上发表,对我来说是幸运的,我对《奔流》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在《奔流》复刊10周年之际,祝愿《奔流》越办越好,培育出更多的新人,为繁荣文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吕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在《人民文学》《奔流》《草原》《芙蓉》《黄河》《北京文学》《安徽文学》《雨花》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六百多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海外文摘》《作品与争鸣》等刊物转载,多次选入各种书籍,获得几十种奖励。有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和课外读物。出版长篇小说及作品集《惊险时刻》《狼甸子》《美丽乡村》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