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蒙古晨报杂文文学作者微信群 |
分类: 文化 |
载《内蒙古晨报》2019年7月26日
有的作者有个习惯,作品发表了,总是拿给身边的人看,或者发到亲朋好友的QQ和微信群里征求意见。
这种做法是步入了歧途,身边的人和亲朋好友很少有搞文学创作的,就是有,对文学的理解未必深刻,看了作品,除了说些廉价的溢美之词,对于作者的文学创作起不到兼听则明的效果,而存在感和炫耀,作用也不是很大,不搞文学创作的人,对于文学没什么兴趣儿,谁发表了什么,并不以为然。
另一个歧途是文学创作的规律带来的麻烦。文学作者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积累,经过了艺术加工,像似生活中的并不是生活中的人,而身边的人看作品往偏离了作品的本质,对文学性和内容理解、认知和异议,处处和现实中熟悉的人相联系,审视小说中的人物像实际生活中的哪个人,也就是文学中所说的对号入座。
这样的评论和看法,对文学创作的启迪没有任何用处,还无缘无故地给作者增添了麻烦,对提高作者的文学创作水平没有益处。
有一个作者遇到过这样的事,她发表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男女感情的,她的亲人说她肯定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不然怎么会写得细致入微?尽管她解释小说是虚构的,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发挥想象空间,编织故事,塑造人物,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家里人仍然不相信,这让她无可奈何。按说,这应该属于差评的小说范畴,可是,这篇小说在陌生的读者群里却得到了好评,赞美作者的文笔和对于人物的塑造能力,甚至成了青年男女相互推荐的精品。
文学作品内容的好与坏,水平的高与低,权威的评论人是陌生的读者,陌生的读者读作品时不戴有色眼镜,不会把现实中熟悉的人物往作品里面套,也就不会偏离读文学作品的要旨,审视的眼光是探求文化、享受故事、解析人物,阅读的过程是客观地评判,得出的结论真实的感受。
要想把文学作品写好,达到高原攀上高峰,不要满足于亲朋好友的表面恭维,对于身边人的赞美或批评不要当一回事,因为里面掺杂了客套、讨好、对文学理解的肤浅等非文学成份;要把注意力放在陌生的读者群里,看看他们读后有什么反映,听听他们对作品有什么评价。
文学作品不是给身边人读的,是给远方的陌生人读的,毫不相识的读者对作品的评判才是真正的读者的声音,才是促使作者反思和提高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