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刘阳 沉静于表,热爱于心

标签:
报告文学画家艺术成绩名家 |
分类: 文化 |
见到刘阳,给我的感觉他是个沉静的人,平和的眼神,稳重的神态,说话不急不躁,谈起画画,娓娓道来。
和他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画画这门艺术的热爱,感受到他对画画这门艺术的追求和深刻理解。
他是猴年出生,山东省留下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儿时喜欢读书,他看着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长大,他崇拜孙悟空,幻想自己有一天能会学会72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成为身披红披风、能够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齐天大圣。长大后,他发现成为孙悟空只是一种幻想,学会72变更是不可能。他发现,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为孙悟空的梦,心里都藏着齐天大圣。因此他明白了,心里的齐天大圣,是从花果山上一只猴子,到斗战胜佛的蜕变,这是一种精神,是自己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心。而他的梦,是画。
画画,是刘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这顶事业中。
刘阳的绘画像是一种线索和痕迹,沿着这些线索和痕迹可以逐渐理解到一个独立个体鲜活的生命状态。刘阳的敦厚性格和内敛的气质成为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使他避免了过于工巧的代价,仅凭着一种自然而然的日常逻辑便理顺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让他生活得越来越坦然、轻松、真实、自由,这种行为过程本身的意义超出了他的绘画观念,没有哪件作品的价值会大过一个鲜活的人。艺术是一种帮助人们寻找、均衡世界关系的手段,人们因此能多少在刘阳的画中体会到一种修行者的气质。刘阳的绘画告诉了我们一个本无需如此赘述的常识:孤独与欢乐本来就交融在我们的生命里,同样蕴含着这个世界的奥妙与道理。
2015和2016连续两年在北京做了个人画展之后,他慢慢将心沉了下来,让自己变的更加从容,学会静心思考。对于画画,他是爱得热烈,爱得津津乐道。从《红线牵系列》到《理想之地系列》,而后的《悟空系列》,无不如此。那个坐在石头上,披着红斗篷的猴子,画的就是他。
刘阳的绘画以写实的手法向观众呈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角落,基于写实绘画的表现力,这些作品中每个角落都很具体、真实,却又在似曾相识中呈现出静谧幽深、森严奇异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复杂的感觉表明刘阳的绘画绝不仅仅只是想制造一个审美产品,而是有着更意味深长的意图:以绘画的方式,重新建构、寻回一个不同的世界,以寄托、矫正可能走偏的现实世界。
刘阳的作品有一种善意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他试图用最轻松的方式对精神价值进行表达,这又引出“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问题。在今天的许多文化人潜意识里,出世就是雅,入世就是俗,艺术必须高雅,所以只有出世才有境界。这种观念体系本身不能说是错的,但将精神与现实对立起来,多半是尚未进入现代文明范畴的思维方式。刘阳给我的感觉,是在他一直以来从未遗弃的理想世界与每天奔波的现实世界之间有一扇门,这扇门一方面意味着现实与精神的边界,一方面意味着“通道”。我们说一个人活得“通透”,意思就是可以自由出入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同时也知道二者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画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不能是没有思想的画家;画作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却不能是缺乏文学底蕴的画作。画中的每一笔都是用心灵、用心血去酝酿的。刘阳每画一幅画,都要经历长时间的构思,反复琢磨哪里合理,哪里不合理,尽其所能,让画作达到理想的境地,用他的话说,一幅画的完成,首先从生活开始,而构思是重要的一环,可以这么说,构思的过程,比画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还长,比画的过程还要难。
历代画家在推重学识和修养、技术和艺术的同时,也特别推重人品,作为艺术家,要想给人以艺术美,首先要做到人性美。假如看到别人升官就眼热,看到别人发财就动心,看到别人高朋满座、山吃海喝就步其后尘,画不出来好作品。只有人品高尚,不为世俗所搅扰,才能使作品脱去俗气、火气、匠气,达到温润明快、大朴不雕的境界。在刘阳看来,画家只有远离功利、淡泊从容,心与大自然贴得近些,离这个喧嚣的社会远些,才能在艺术上将笔墨延伸到更远处。
驻足在刘阳的画前,欣赏着美妙的画面,让我们有着无穷无尽的联想,草地,大山,高楼,乡村;有着各种美好的感受,温暖,幸福,欢乐,享受。
有付出就有收获。2015年4月,在北京宋洋美术馆举办《不了》刘阳油画作品个展;2016年5月,在山东济南机械设备展览中心举办《理想之地》刘阳油画水彩作品展;2016年6月,在北京宋洋美术二号馆举办《悟.空》刘阳油画作品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