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农家过记者节

标签:
记者节编辑农家丰收欢乐 |
分类: 新闻 |
2001年11月8日第二个记者节,赤峰日报组织近30名编辑记者赴赤峰市喀喇沁旗四十家子乡,分成5个组到桥头湾子村第6村民组的农民家中做客与采访,时间半天,真切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今日农民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大家说过了一个非常愉快而有意义的记者节。
秋天里的春天
吕斌
我们第三记者组走进这家小院,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秋意正浓。大门口的门楼上垛着整齐的玉米,金黄的如金子一般;园子里除了垛着用来盖暖棚的草帘子,干干净净;院子停着一台手扶拖拉机,不见传统的锄头、镐头等农具,砖瓦房和水泥地面的院子,清新豁亮。
男女主人出来迎接我们,在村支书文国才的介绍下,两位主人热情地和总编辑陈福廷、文教部主任展国龙和编辑苏涛、那尔松、马天烈、吕斌等一一握手,让进屋里。我们注意到,水磨石地面的屋地和白净的墙犹如宾馆的房间,西屋25英寸的彩电正播放足球比赛。我问女主人,她说她很爱好体育,特别喜欢看足球比赛。东屋是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
经了解,我们得知,男主人叫张志峰,40岁,女主人叫金淑芝,还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在锦山镇打工,三女儿在中学读书。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张志峰介绍了他家近些年的生活情况。他们家一共6亩地,3.5亩地种杂粮,像门楼上晾的玉米,是喂猪用的。2.5亩地种大棚,他家三个大棚,一年种两季,第一季是在大地蔬菜上市之前,栽种期约在清明后几天,这一季到6月份。然后栽种第二季,二季蔬菜到大地蔬菜收市后的一个月才结束。一季的利润大些,因为是自己运到锦山镇和周边的地区销售;二季利润小些,是靠经纪人联系,客商来村里拉,加不上价。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和黄瓜。他家的生活主要依靠大棚收入,他家大棚一年纯收入1万多元。
说到大棚,村支书有很多话题。他说,我们桥头湾子村种大棚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全村人除了在外面搞建筑的、上班的,全搞大棚,最早全村10户,后经财政、银行扶持,规模大起来。村民们通过搞大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从传统农业转变为技术性农业。比如黄瓜的霜毒病,按书本上写的治不了,村民们在种植实践中,摸索出治它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加温。
谈起两个女儿出外打工,金淑芝说,孩子大了,在家种地用不上她们,就那么点地,再说老在农村见识就少,虽然不能上大学学习,出外打工也是学习,学习社会上的东西。
他们的眼光已经不局限在技术农业上,而是想得更远。
陈支书带着陈总编和几位记者前去观看冷棚。张志峰留在家里,和笔者谈起了这些年的生活。他说,搞大棚一要有恒心二要有耐心,一开始很难,熟了就不难。女主人金淑芝说起一年四季生活,说春夏秋就是围着大棚转,冬天有两个月的农闲,可以打打扑克看看电视,因为常看电视,外面的事情大多都知道。
吃饭的时间到了,主人端上桌的是黄灿灿的小米饭、年糕,菜是咸鸭蛋、熬菜等。大家边吃边唠,张志峰和金淑芝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他们是乐观的。
分别的时间到了,主人依依不舍,客人也有些留恋,双方都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见面机会,报社的同志祝愿张志峰、金淑芝夫妇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了留下这段珍贵的记忆,在张志峰家门口大家合影,当作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