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楼考古引出了什么重大线索

(2017-08-04 08:19:00)
标签:

石楼县

考古

姜太公

齐国

周王

分类: 文化

1、为姜太公原籍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地理位置

姜太公原籍在石楼,给我们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明确而具体的地理位置。这可用于对各类文献对太公原籍说法的再研究。结果是有可能否定原来一些文献的说法而又肯定另一些说法。如史记:“太公,东海上人”的说法可能就能不成立了,而《列仙传》:“吕尚者,冀州人也”也就记载得正确。“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的记载,说明姜太公去东海是为了避商朝的“乱”,而在东海上生活了四十年,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了太公确实是在东海上呆过,但却并没说他就是“东海上人”的实际情况。这就说明史记的记载也有偏差。而原来认为不正确的一些说太公是“河内人”的说法,对照姜太公原籍在石楼,却又是完全准确的记载了。

2、为虞夏时期伯夷封吕地点提供了佐证

先前,对虞夏时期伯夷的封吕地点的确定,是仅仅依据对吕部的迁移史的推断而得到是在山西河东地区。由于伯夷的祖父句龙“骨骼真身”在石楼的发现,就以实证确定了当时东迁的吕、申部族已经完成了迁移,定居到了山西河东地区。连伯夷祖父的“骨骼真身”都埋在了石楼,也就指明了伯夷的家乡也在河东地区。封吕的地点也就能确定就是在据尧都不远的吕、申部族的居住地。

3、为姜太公生活经历勾画出了基本框架

长期以来,由于各类史料对太公的身世,特别是太公前半生的记载很少,由此,造成了太公的神秘化。根据姜太公原籍在石楼和一些史料,就可以勾画出太公生活经历的一个基本框架来。

鬼方,为亚洲古代的小国,系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族之一,在夏、商朝时期逐步强盛起来,河东地区石楼一带也一度成为其势力范围。鬼方经常侵袭骚扰,成为商的外患。殷商武乙三十五年,武乙令周公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讨伐鬼方。战场主要就在包括石楼在内的河东地区。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可见这次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居住在石楼家乡的姜太公,当时年龄不过十来岁,为了躲避这次战乱,被迫离开了家乡到了东海一带,一住就是四十年,这就是太公“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的内情。“避纣之乱”实际就是躲避商朝讨伐鬼方的这场战争。其间,“生而早慧”的太公好道修礼,画阵比战,精研传统推数之术,广纳文韬武略,并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待到他想回家看看的时候年龄已经五十多了。回乡后才娶了个距家不远的桃花者村的女子桃花女。随后生下女儿邑姜,后又生下儿子吕伋等。

太公毕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随后他便离开了石楼,到朝歌等地求发展。独闯世界,自然也吃了不少的苦头。为了生存,他卖过笊篱、售过面,开过饭馆、贩过猪牛、建过命馆,《韩诗外传》:“太公望行年七十,屠牛于朝歌”。“七十卖食于棘津”等等记载,就是他怀才不遇期间的生活写照。在此期间,姜太公了解了商纣王的荒淫无道和周文王的仁德。在周文王被囚期间又得到周文王大臣散宜生等的礼遇。才选择确定了辅助周文王的从政道路。随后便与散宜生等谋略救文王出羑里,在七十二岁时被文王尊拜为师,并嫁邑姜于武王,成为“师尚父”。太公从此才走上了展现才华,成就周王朝800年基业和建立姜齐大国的顺风路。

4、为吕氏繁衍发展历史和源流世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句龙“骨骼真身”在石楼的存在,以具体的物证说明了姜姓太岳后裔四岳部落之一的吕、申部族在原始社会晚期东迁到达山西河东地区的具体时间是在炎帝十三世句龙之前的史实。并且吕、申部族的东迁过程,实质上是促进四岳部落从半游牧到全农耕生产模式转换的过程。另外,殿山启圣院的兴存,检验了远古文献中有关黄炎合盟的真实性,检验了吕氏家谱中祝融、勾龙、垂、伯夷等担任黄帝系帝王重臣有关记载的准确性。《宋御碑》的现世,也展示了吕氏先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后世的崇高敬仰而被封神、封王的状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