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写作稿纸复印机电脑中学教师 |
分类: 散文 |
怀念稿纸
用电脑写作之前,写稿子都是用有格的稿纸写稿。我写文学作品和新闻稿件都必须先打草稿,修改好后再用稿纸抄写清楚,寄给编辑部,我打草稿有一个癖性,必须用无格的白纸,字必须写得又小又密,一页十六开的白纸不少于一千五百字,否则我就写不了文章,别人对于我这种天书式的拟稿法大为不解,问我是出于保密还是稿纸太紧张?
原因说出来可能让人意外,我用有格的稿纸打不了草稿,我觉得稿纸容量太小,那么稀拉的格子好像面积太大,我把握不了,思路也乱纷纷的。这和我的经历有关,1975年我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一说,上大学都是推荐制度,城里的高中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农村的初高中生回乡劳动,我家是农村的,就回到了自己的村。白天下田干活儿,早晚在家闲暇便想寻点事做,书读多了就想写书,写书需要纸,那种年月家家都穷,买不起纸用来写稿子,我家也一样,我就将念书时剩余的本子用来写稿,本子用完之后,就用本子背面和书页四周空白处,然后就是在顶棚、糊门纸上动心思,只要弄到巴掌大的一块纸,我都能反而正面挤着写一篇文章,只有抄稿子才肯花钱买白纸。关于稿纸,那时候我不懂稿子要用稿纸抄,再者,一个工日值两仨毛钱的日子,用稿纸抄写稿子也太奢侈了。
后来我在大队当了农业技术员,大队发给我一叠白纸做试验地记录。我接过纸时,心跳了好一阵子,那时候商店很少卖这种贵重白纸,都是发黄的毛头纸,一般人也使不起这种白纸,我好像在集体里得到一份丰厚的补助钱或者补助粮,我节省着用,结余的纸就抄稿子,每次用这种纸抄稿子都觉得对不起乡亲们,平白无故占了大家便宜,尽管那时候粮食紧缺,乡亲们对于纸远不如对粮食那么感兴趣儿。
1978年我在赤峰师范学校读书时,在《昭乌达报》(现在的《赤峰日报》)上首次发表一篇通讯,收到两元稿费,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纸!,当我从商店拿着一叠纸走出商店门口时,我像发了一笔横财,满足得一口接着一口咽口水。
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教学,业余时间写文学作品和新闻稿,写新闻稿最难的是抄写。每一篇新闻稿都要抄写五份,分别寄给旗广播站、市日报、电台、省日报、电台。一篇新闻稿打出了草稿,修改满意了,就要分别给上级新闻单位抄写,那时候基层通讯员抄稿都是用复写纸,正常的稿纸只能复写三份,只有那种特制的薄稿纸才能勉强复写五份,第五份很模糊。我所在的中学没有薄稿纸,我就到旗委宣传部或旗委办公室找熟人要,这也是难事,所以把稿纸看得很珍贵。
写作的人都喜欢在高一级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子,所以就把清晰的页寄给高一级的新闻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就是市报、市台,最底下最不清晰那份寄给旗广播站。旗广播站年年召开全旗通讯员学习班,哪次班上广播站长都不满地说:复写稿件一次最好抄三份,抄五份最底下那份看不清;如果你图省事非一次抄五份,那你抄得时候就要使足力气,并且最底下那份寄给别处,最上边那份给咱们广播站,俗话说胳膊肘不能往外拐嘛!
现在听来广播站长说那番话不可思议,他那时可是发自肺腑的。因为抄写稿件非常难,一般人不往国家级媒体寄稿件,只有认为特别好的稿件,才另外抄写,寄给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
开始学习写稿,写错了字随便一抹,显得很乱。后来发现老通讯员错了字,把错字抹成方块,显得很清晰,再后来看见老通讯员剪小纸片把错字粘上,再在小纸片上写上正确的字,显得更清晰。自己也跟着学,每次抄写稿子,桌子上都准备下浆糊和一页白纸。这种改正错字法非常费事,剪纸、抹浆糊、往稿纸上贴、晾干,写上正确的字,抄写五份,一个字就要折腾五次。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从上小学的女儿那里发现了改正纸,这种改正是现成的方块,和格纸上的方块一般大,纸上自带胶,往错字上一粘就行了。我像发现了新大陆,用欣喜若狂表达我那时的心情一点不过,这种改正纸解除了我的一种繁琐复杂的劳动,发明改正纸的人太伟大了,他使我弃掉了浆糊、备用纸和剪刀,方便省事。我感叹:社会在发展啊!
眼下我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子,就会想到昔日坐在乡村中学或家里饭桌旁抄写稿件的情景。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透过我写作方式的变化,我看到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