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乡民语言地域特色历史官员 |
分类: 文化 |
一次我回母亲家,正是割麦子季节,中午我坐在母亲家房后树荫下和几个年轻人闲唠,我问村里谁割麦子最能干,一个姓谢的小伙子眉飞色舞地说:“王良割麦子最有种,别人割半截地了,他才搭手,三下五除二把你拿住。”
他将割说成“有种”,将“追”上说成“拿住”。
村子里有一伙青年人去黑龙江鸡西挖煤挣钱,我和一个汉子从在他家炕上,说起鸡西挖煤的事,他说:“那钱挣的那叫横呀,一个月千八百块钱网罗到手了。”
能挣钱说成“横”,说网罗有点不客气。
乡民们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当年评论海湾战争,一个妇女发表高见,说:“美国真不是玩艺,人家伊拉克都不惹乎他了,他还熊人家,怕自己逗不过人家还患通别的国家。那不叫尿!”她说的时候叼着一杆烟袋,吐着唾沫,一副看不惯或不服气的神态。
和乡民们坐在一起闲扯,他们的语言更是独特的。“你问XX吗?那小子完犊子,啥也整不四至,种地不着调,跑小买卖又挣不两个儿,还天天牛皮哄哄。他跟你说他的日子过的贼俊儿,那是绊绊倒撵兔子,瞎闹乍,他那日子都快落套了。要说XXX有两套,你是赌力巴头还是赌心计,都有点韬略。”
这一番语言有的词无法找到准确的汉字来表达,让人奇怪的是,乡民们文化不是很高,却说出“韬略”这种很高雅的词,原因是有的乡民看过《水浒》、《三国演义》等古书,顺嘴说了出来,没看过古书的人不知道是个什么词,但又要显示自己有文化,也跟着说,因为这懂这个词的意思,时间一长就说成了“掏搂”。
这里的乡民有个习俗,对上边来的干部表示亲切不是说客气话,而是骂,骂得越欢越表示亲切,如果祖宗三代的骂,说明这个干部在乡民中的形象极好。如果客气,说明和乡民有隔阂,工作便不好开展。
我曾经见着一个本乡的副乡长,他的家住在旗所在地的镇子里,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因为他和乐于给老百姓办事,又平易近人,乡民们都很尊敬他,他每天上下班从村中间的公路上串过,乡民们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儿子,上班去?”
他乐哈哈地答:“老爸上班给你挣钱,儿子你下田干活去呀!”
有的乡民见他弓着腰蹬自行车,说:“这老大的风够你杂种受的,累死你个王八种。”
他边用力蹬着自行车。边答:“累死你老爸谁给你挣饭吃。”
因为他和乡民们没隔阂,他到村里办什么事,都是在和乡民们对骂中完成,他说什么乡民们都乐于去做。乡民们以和一个乡官特熟而在村子里自豪,试想,一个披满尘土的庄稼人和一个乡官肩膀头一般高,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在村子里能不高人一等吗,而这种高人一等是那个乡官平易近人变相送给他的呀。
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让人感到乡民的憨实,让人有一种亲切和返朴归真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