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的序言:警察界里的文化人

(2015-07-01 06:07:11)
标签:

警察

牧区

可读性

哥哥

文人

分类: 散文

    原载《赤峰日报》2015年6月6日

我认识很多警察,大多是刑警、交警或者派出所民警,和他们打交道,听到的都是破案故事和治安故事,以至于我对警察有一种大致印象:威严;宋良然是我熟悉警察中的一个,但他是另一类警察,他向我展现的也是另一面:微笑。

和他认识不是他当警察之后,而是在他还没走入社会的时候。我在中学当老师时,因为学校离家远,我要在学校住宿。我专业学校毕业后当老师的第二年,学校新分来一个大学生,和我一样教语文,被安排和我一个宿舍,这个老师就是宋良然的哥哥,那年宋良然正好在这所学校高三重点班就读,时常到他哥哥的宿舍,我们这样认识了。他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英俊,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盘,脸上老是挂着微笑,很尊敬的跟我打招呼,他是学生,我是老师,加之他高中毕业后就和我没有关系了,所以他每次到宿舍,我没太在意他的举止言谈,也不太在意他的学习成绩,只是私下跟他哥哥说,你兄弟好帅呀!他哥哥就很愉快地笑。

后来我调到行政机关,他哥哥也当了旗委宣传部副部长,经常有联系,才知道他的弟弟宋良然参加工作后,当了乡团委书记、党务秘书,后来调到旗公安局,在政治处工作。

公安局的主要工作是破案、抓人、维护社会治安,而宋良然是学文的,本职工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是宣传,召唤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注定他在警界里默默地做着少为人知的行当,写作。

起初宋良然发表的稿件都是小玩意儿,小的通讯,报道,人物特写。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有个体会,第一次发表作品特别兴奋,宋良然也一样,第一次发表作品高兴得心情激荡,这对他后来坚持写作起到了鼓舞作用。他写稿件和刑侦人员破案一样,苦心研究,勤于思考,寻找鲜活的素材,写作时反复考虑怎么才能抓住读者,每一个人物要摸透,每一件案子要弄清来龙去脉,每一个故事琢磨出新闻点,因此他的作品很有可读性。我曾经帮助一家文化刊物编辑副刊,收到了宋良然写来的小说和散文,其中报告文学《圈套》和散文《马头琴声不再悠扬》写得非常出色,我把报告文学在这家刊物上连载,另一篇散文作为重点稿件刊登。

《圈套》描写的是一件公安干警破获的重大刑事案件,这样的文章,只要按部就班从头到尾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案件的本身就很有可读性,但他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态度,对案件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倒叙的形式开头,首先抓住读者,用插叙的形式制造悬念,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往下读,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且不乏味,读了开头,就想知道案件的全过程,很有吸引力。《马头琴声不再悠扬》写一桩突发事件,发生在旗里最偏远的一个牧区派出所的所在地,在年末考核时,作者晚饭后随派出所蒙古族民警爬上一座小山,看到苏木的牧户灯光越发明亮,在这安静的山区里,夜晚远处飘来了悠扬的马头琴声,琴声在空旷、宁静的夜色里悠然地飘荡,琴声一响,苏木的少男少女心就收不住,跑出家门,聚集在马头琴奏响的地方,这个舞会是由当地一个牧民举办的。在这偏僻又人烟稀少的牧区,这是一副多么美妙的画面,很是令人向往。文章的文字优美,把当今的牧区生活描写得如世外桃源,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一桩血案,是不是让人惊愕又好奇!读了后掩卷久久思索,那美好场景,那无知的牧民,那事件的遗憾。

一个人一生中只能做好一到两件事。宋良然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在业余的时间,把精力都用在文学创作上,和自己从事的警察工作结合起来,写案情,写案件,写人物,并不继地在文学的世界里历炼,打磨自己的文学修养,做人和作文齐头并进,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品接连不断发表。到如今,宋良然在《啄木鸟》、《警察》、《警官》、《人民网》、《新华网》、《人民公安报》、《中国长安网》等报刊媒体上发表了600多篇作品,总计近40万字,他的作品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结构严谨,人物鲜活,热情洋溢,可读性强。在内蒙古的警界里,他已经是个知名的作家。

依照宋良然的灵性和悟性,以及他的勤奋精神,加上他得天独厚的警察条件,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他还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