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操守和职责体现在采访和作品上
(2013-11-08 04:59:48)
标签:
操守话题太阳记者节采访 |
第十四个记者节到了,作为记者,我的感想很多,回忆走过的历程,总结进行过的各种各样采访,翻看发表过的作品,有很多话要说,从一些采访和发表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一个记者的言与行,随意挑选两篇自己发表在《中国记者》上的文章作为回顾和反思。表达自己对于记者这个行业的理解,践行忠于职守、诚实做人的诺言。
另外,还把历年自己在记者节写下的博文也链接在这里。
报道之前要细心核实
(载《中国记者》2009年4期)
实事求是,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每个新闻工作都十分清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因为不细心,常出现没有觉察到的虚假。
中国的北方地区春耕要开始时,笔者下到农村采访这方面稿件,听到准备春耕生产的农民说起这样一件事,这几年每到播种季节新闻媒体上经常登载文章,宣传种植一种药材,能丰收,价格高,有专人上门收购,可以发家致富,怂恿农村种植这种药材。这是好事,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但种过这种药材的农民在采摘季节时,很多农民都有受骗的感觉,说今年不再种这种药材了,听口气,对媒体的宣传很反感。
经详细了解,才知道事情的细枝末节。种植这种药材的确是一条致富路子,它不需要复杂的技术,销售渠道也不成问题。问题是采摘太麻烦,这种药材开了花才能摘,而开花是一茬一茬地开,断断续续大约两个月,这两个月里每4天摘一次,这两个月基本不能干别的活儿,一亩地全部采摘完产值约1000元左右。农民算一笔帐,两个月出外打工能挣一两千元,还不需要本钱,种这种药材还搭上土地,又太搭工,收入和出外打工差不多少,要是赶上年头不好,还不如出外打工挣得多。家里有闲人种这种东西还行,青壮劳动力种这种药材实际不划算,大多数人家不适合种。
为农民寻找发家门路,愿望是好的,做好宣传无可厚非,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可结果却让农民一有肚子气,一个是我们有些新闻工作者不懂得科学技术,又不详细地了解;还有一点就是不向农民讲清楚事情的详细情况,夸大了好的一面,忽略了不利的一面,让农民有上当的感觉。
做为新闻工作者,不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还是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要向农民讲清楚内容,说明白有利与注意事项,比如说这种植这种药材,什么情况下可以种,什么样的家庭不适合种,都要说明白,让农民自己选择,这就需要有为农民着想的责任心。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抱怨农民思想落后、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慢,有天然排斥先进技术的心理。那么,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什么不想想农民的这种心理形成原因呢?多年来,我们的媒体经常推广这个推广那个,打着的旗号都是为了农民兄弟发家致富,而农民上当受骗的年年都有,生活在恐惧之中的农民,还会轻易相信所谓的“信息源”吗?就如种药材这件事,只向农民说好的一面,挣钱容易,却没有说费工费时的一面,下一次再向农民推广别的致富科学技术,农民还会相信我们的媒体吗?
实事求是,这应该是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工作作风,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为农民负责的责任心,不能只考虑怎么新奇,怎么抓住读者,而要考虑农民是否真正获益;还要掌握推广的科学技术,只有掌握了才能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也才能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媒体。
到下面采访要处处为基层着想
(载《中国记者》2009年5期,《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9期)
最近到一个山区贫困乡采访一户种果树致富的农民,中午他非要为我杀一只羊,他家养有四百只羊,我制止了,一个是我不愿意吃羊肉,另一个是我一个人吃一只羊也太浪费了。这户农民怎么也不听,非要杀一只羊,我苦口婆心说服他们,我吃不了“手把肉”,我一盅酒也喝不了,连烟也抽不了,我的习惯就是你家园子有什么菜吃什么菜,家里有什么粮就吃什么饭,我出身于农民,我最愿意吃农家饭,咱们快点吃完饭你们给我介绍情况;吃饭时他们说从来没遇上你这么好侍候的人。听他们介绍才知道,他们山区因为适合种植果树,这里的农村比较富裕,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记者前来采访,到果农家除了问这问那,就是带上些水果,采访完了,就到离他家三里路的乡政府吃饭,乡政府就来人买羊,有时候来了一群记者采访,吃饭时最多的一次中午一顿饭就杀了6只羊,一只羊500多元钱,只是吃羊一顿饭就吃了3000元钱,而到他家买一只羊两只羊招待上边来采访的记者是平常事;这还只是到他一家买,乡政府到别的养羊户买多少只羊就不知道了。这户农民说,我们一看见山路上来小汽车,就准备好要卖的羊,“上边来记者管吃羊就老钱了!”
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件事,这之前我到另一个旗的一个乡镇采访种树,那个镇也是山区,连绵起伏的群山巍峨高大,多年来干部群众奋斗全栽上了树,看了满山的树真让人感动。中午吃饭时镇干部也张罗着要到村子里为我买一只羊。我同样以上边提到的理由制止了,他们为我不吃“手把肉”感动了,也就打开了话匣了,说他们镇因为多年来种树出了名,哪年上边都给“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都是大工程,说俗了就是上边给钱让他们干活儿,活儿干得好,就招来记者采访,记者侍候不好就在发稿子时说三道四,下一年再要求项目就有困难,所以镇领导都得陪着记者,但在吃饭上让人家挑了眼,头一顿饭后,上边来的记者说你们这儿人不行,活儿干不好,来客人也不会招待,别的饭没有,连内蒙有名的手把肉也端不上来,项目给你们都白瞎了。吓得镇干部准备下一顿饭时到农民家买羊,记者吃上手把肉高兴了,夸奖他们工作干得好。
听了农民和基层的人说起这样的事我有些失望、遗憾,下边的人对于上边来的记者,那是很崇拜的,来报道他们的事,从心里感激,把家里能够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客人,有的是他们用以发家购买的羊,有的是他们家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往外拿时有时候很心疼,但为了长远利益只能咬着牙;就是村、乡一级政府很多也不富裕,撑着脸为上边来的记者张罗伙食;我们当记者的为什么不替基层群众想一想呢,一顿饭吃得好不好就那么重要吗?你吃一顿就走了,农民却要在这里永远生存下去,少吃一只羊,多报道他们的一些事迹,多向社会反映一下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他们该是多大的帮助呀!
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的地方记者来的特别多。有一个贫困旗,一年接待各级新闻媒体的记者二百多人,有一个扶贫出名的个体户被来采访的记者吃掉几十只羊。来这个旗采访的记者上至中央下至市级新闻单位,有汉文的,有蒙文的,有文字的,有摄影电视的。他们吃饭全由旗委宣传部或有关部门接待,有的宿费也由当地结算,有的还要车接车送,有的在旗内活动也要有专车,还要专人陪同,他们有的是正当渠道来的记者,有的是不知名的媒体,人员混杂。有的一住七八天或更长的时间。有一个记者因为住得时间过长,以至于人们在宾馆院子里碰见他,不知道他是没有走还是又来了。据了解,有的记者只是来拍摄一张照片,有的只是来写一篇普通的文章,有的电视记者来拍摄一个镜头,有的转一圈什么也没拍、没写。就是来吃喝住,给地方添麻烦。
我们当记者的,要到哪儿采访首先要想好是不是值班得去,去了要尽量不给地方添麻烦,如果非得吃饭,也应该越是简单越好。我们是为地方服务的,不是给地方增加麻烦和困难的。
下面是我历年在记者节写下的博文:
2012年:今天是中国第十三个记者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252b40102e7ox.html
2011年:记者节里我在基层采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252b40102dvqj.html
2010
2009年:
2008年:记者节我在干什么
2007年:今天是记者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252b401000bro.html
记者节的由来:
11月8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的日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13事变”后,上海许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以笔作武器,毅然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烽火中,为民族解放而战。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人,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也就是常说的“青记”。“青记”成立后,为团结广大青年记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为动员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1999年,中国记协建议将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从此,新中国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