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早露尖尖角

标签:
荷花荣誉称号读者社会海贝 |
分类: 文化 |
吕斌为何桂茹出版的《聆听荷语》一书写得序言,载《赤峰日报》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和何桂茹相识,是因为她的文章。职业的原因,我对赤峰市作者发表的各种文学作品非常注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赤峰日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老黄牛》,文章很短,很有生活气息,很有情感,对于文学的感悟深深地印入我的心里,我记住了这个陌生作者的名字,小荷,我心中叨咕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在报社负责新闻编辑工作,对赤峰市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作者大体了解。渐渐地知道小荷就是后来在报刊上见到的作者何桂茹,也知道了她的情况。
何桂茹是林西县人,1997年,随着《林西报》的创刊,何桂茹在印刷厂成了一名报纸排版员,这虽然是一张小小的报纸,却拉近了她和文学之间的距离。每天数以万字的文字经过指尖,从键盘划入电脑,划入心海,一些美妙的东西便定格在了脑海里。受这些文字的牵绊,她有了一种写的欲望。当时正赶上她家养了近10年的黄牛病了,病中老牛的悲鸣引起了她心灵的震憾,于是就尝试着写了第一篇散文《老黄牛》。虽然不在报社上班,但由于工作关系却整天和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一起打交道,受他们的熏陶和鼓舞,她又写出了《飘雪的冬季》、《门前的集通线》等一些散文,当这些作品变成铅字飘着墨香摆在面前以至遍布在林西的各个角落时,她有了一种无言的感动。其实,最让她感动的,是她的名字第一次以“小荷”的笔名印在了报刊上。
2000年初,她所在的企业林西县印刷厂倒闭了,她也随之下岗。幸运的是,4年的排报生涯,炼就了她非凡的排版技能,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报社同仁们的一致认可。为了能继续排报,在报社几位领导的帮助下,她买了一套报纸前端排版设备,并以雇员的身份加入了报社这个文化圈子。2002年秋天,听说林西县广电局招聘实习记者,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她报了名。然而,她没能考上,一次难得的机遇就这样和她擦肩而过。2003年年底,全国报业整合的风刮进了林西,报纸被迫停刊,她又一次下岗了。在排完最后一期《林西报》也就是她离开报社的那一天,摸着陪伴了七年的心爱的电脑,望着精心栽培了七年、完成她争妍开放的使命凋零的“花朵”,她的眼睛下起了雨。记得当时社里让她们每人写一篇感言,她文章的名字就叫《我随花开花落》。
在家呆了近半年的时间里,面对未来,她一片茫然,阴霾的心似乎透不进一丝阳光。在无所适从的日子里,身边接连发生的悲剧让她重新认识了生活:朋友遇车祸不幸罹难、家中饲养的两只可爱的黑鸭子误食鼠药永远离开了她们的大杂院,心灵的强烈震憾促使她写出了《生命是美丽的》、《憨憨和逗逗》两篇小文章,和这样的苦痛相比,她想自己其实是被困难吓倒了。也许这些挫折和意外是老天爷特意留给她调整心态的机会吧,她用手中不肯辍弃的笔拯救灵魂的同时,机遇也偶然地叩响了她的大门。2004年,《林西报》改成《林西时讯》复刊了,由于报社人员少,又创办了校园《花季》刊,考虑到她排报驾轻就熟,报社当时的领导胡景君把她重新聘回报社,而且又赋予她一份特殊的使命——临时记者。虽然这只能到达她梦想的边缘,但毕竟给了她一片蓝天,就像一只鸟,有了这片天空,她没有理由不去飞翔。
2005年10月,机遇再一次叩响了她的大门,在广电局招聘记者期间,凭着对新闻事业的勤奋和执著,她被破格录用,从此,她结束了一个普通打字员的生涯,实现了记者梦,由一个毛毛虫变为了蝴蝶,命运告诉她,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到了2007年,何桂茹在上三级新闻媒体发稿133篇,撰写的新闻稿件《林西县招商引资引领经济大发展》、《科技引领林西农民走上致富路》分别在《赤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撰写的《贺景茹用爱撑起破碎的家》和《孝顺儿媳曹景枝》两篇社会通讯在《赤峰日报》生活版和《内蒙日报》百姓故事版都作为特稿相继刊发;采写的《今非昔比水泉村》在赤峰电台《走马新村看文明》系列现场直播节目中荣获最佳撰稿奖;撰写的《为民掌舵的好支书李占山》和《贺景茹用爱撑起破碎的家》两篇稿件被评为赤峰新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荣获赤峰广播宣传三等奖;荣获赤峰“海贝尔”杯新闻作品评选三等奖;并获得林西县“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在2006年她被《赤峰日报》聘为驻站记者和赤峰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特约记者。
如今何桂茹把她的多年的心血结晶编辑成《聆听心语》出版,标志着昔日的小荷,已经成长为成熟荷花。